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要闻>>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报发布时间:2020-11-30 10:25:00

原标题: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国政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综述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战略全局,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根基,让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11月27日,全国政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在北京召开。除了主会场的全国政协机关视频会议室,还有天津市政协、山东省政协、湖南省政协三个分会场,参会人士包括长期关注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分会场所在省、直辖市政协负责人,部分地方政协委员,群众代表,以及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同志。


把握原则加强顶层设计

为做好会议筹备工作,了解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在地方的贯彻落实情况,今年9月23日-28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新成率队,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任组长的调研组一行到湖南长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天津市开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专题调研。11月9日,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通主题议政群,邀请委员们线上互动交流,广泛听取委员们的真知灼见。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宋大涵在会上介绍了调研成果和主题议政群情况。

“通过调研,委员们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于加快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高度共识,很有收获。”宋大涵表示,调研组了解到,各地有关部门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以下简称“三进”)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构建教学体系、设计传承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与此同时,调研组也看到,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备、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李和平在手机视频连线中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健康、有序、良性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立法保障。要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纳入相关规划和财政预算中,做到规划有保障、资金有来源、工作有进展。

“‘三进’归根结底要入脑入心。”参加前期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王春法建议,应加强统筹规划,结合教学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有选择、有重点地明确哪些传统文化能进,哪些不能进,形成统编教材或参考材料,并出台统一明确的课时安排和要求。

会上,山东分会场的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引领方面,来自澳门的全国政协委员梁树森从努力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氛围、做好相关教材编写工作等角度作了发言。虽然委员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大家的声音都汇聚在全国政协搭建的协商平台,被与会部委同志认真记录下来。相关部委同志分别介绍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针对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给予积极回应。互动交流中,委员们对未来“三进”工作的进展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明确“三进”内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把优秀传统文化推送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这句话让在场不少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产生强烈共鸣。

全国政协委员李健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设计个性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尤其是让学生更加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推动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在天津分会场的全国政协委员金永伟则建议,各地宣传文化部门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的组织管理,对实施非遗、戏曲、文博进校园工程的各类文化艺术界人员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制度,强化教学实践知识,使其具备基本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


多元支撑与协同建设实现社会共同参与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而畅通这一途径离不开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欢分享的实践案例得到了与会人士的充分肯定。

王欢介绍,史家教育集团通过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研发,编写出版了《漫步国博》等多个系列校本教材。课程内容遵循“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课程安排贯穿低、中、高三个学段,课程实施涵盖场馆研学、校园共学、亲子旅学、云端自学四种学习形态,探索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基于这些实践经验,王欢建议,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资源优势,挖掘文物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规划建设一批校外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建立馆校合作的长效和常态化机制。

近些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在引导社会力量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工作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手机视频连线中,长沙市政协委员、雨花区文旅体局局长王琳介绍,通过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雨花区逐步搭建了湖南雨花非遗馆等平台,并挂牌“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还首创体验式教学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开设传统文化研学项目助力“三进”,仅湖南雨花非遗馆就开发了30多个非遗项目进入100余所大中小学校本课程,开设公益讲堂800余场次。王琳建议,应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助力“三进”的具体服务标准及科学易操作的考核标准,遴选一批国家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

通过手机视频连线,全国政协委员韩爱丽根据河北省的相关工作实际和调研情况提出,应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科研专项经费,引导和鼓励相关研究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组建传统文化调研团队、教材研发团队、课程设计团队等,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政府购买优秀传统文化“三进”服务方面,设立常态化年度预算项目,明确竞争磋商标准。

在天津分会场,天津市河西区湘江道小学学生家长刘晓琳女士应邀发言。作为学生家长,最初,她也曾担心课外活动会占用孩子学习时间,随着几年来孩子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刘晓琳感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是非常必要的,对孩子全面发展很有意义。不过,她也提出了切实关心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研究出可行方法,让孩子们在面临升学考试压力时,能更好地分配好课本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时间,在两者的学习内容上更好地融合,并在学生考评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

对于委员们以及家长的种种关切,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同志分别作出回应。2017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始终。意见印发三年来,中宣部会同教育部、文旅部等部门作了一系列工作,接下来还将在政策引导、解决支撑保障问题、推动教育载体的深化、提升课本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机制等方面继续作出部署和推进。

随着委员们和部委同志的互动交流不断深入,在浓厚的协商氛围中,双方共识渐渐清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题中要义,需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常抓不懈,从而为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