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要闻>>
建校六十周年 打好教育“侨牌”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网 发布时间:2020-11-05 10:10:00

原标题:建校六十周年 打好教育“侨牌”

近日来,位于福建泉州、厦门的华侨大学校园里彩旗招展、歌声嘹亮,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也总有三三两两或白发苍苍,或不同着装的来宾,流连在校园内。

“这座楼一定是新盖的,当年没有。”

“那条路的尽头应该有一棵龙眼树。”

原来,我国唯一用“华侨”命名的高等学府,迎来了自己60岁华诞。成百上千的校友从世界各地、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母校60周年庆典。

11月1日,华侨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成功举办。谈起自己工作了近30年的学校,全国政协委员、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徐西鹏深深感慨:“华侨大学始终牢记‘为侨服务’的初心,在教育兴侨的路上不断攀登,树立了自己的特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华侨大学成立于1960年。60年前,新中国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侨青年回国。为了培养更多的侨界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也为了给归侨青年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华侨大学应运而生。”徐西鹏表示,华侨大学从办学初期甚至到复办的初期(1970-1978年期间停办),都是以港澳台侨学生为主的生源结构,主要服务侨界。“虽然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在校港澳台侨学生比例虽只占20%,华侨大学也依然是中国拥有港澳台侨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

在华侨大学,常能听到师生们这样自豪地介绍学校:华大有20万名校友,大约四分之一分布在海外。而这些校友,均能做到“以侨为桥”,主动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发挥了侨校学子应有的作用。徐西鹏说,这得益于华侨大学在多年来,不断探索有别于境内生的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逐渐形成了“根在中国”“学在中国”“爱在中国”“梦在中国”的“根·学·爱·梦”培养体系,并且更注重境内、境外两类学生的融合。除了在教学上要探索与这种理念相适应的方法,更强调“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建设。

若说校园内的教育润泽诸多的境外生,通过线下线上建立起庞大的、立体的华文教育体系,更是惠及世界各地的侨界后代。

徐西鹏表示,当前海外多数华裔青少年已经是第三代、第四代,缺乏汉语基础和语言环境的他们迫切需要中文学习的平台。华侨大学一方面为华裔青少年提供前来学习的更多机会,另外一方面,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智慧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让华文教育顺利推行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华侨大学积极关注和迅速回应海外社会的迫切需求,为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教师等开展各类‘云教学’,有效解决了海外华文教育的燃眉之急。”徐西鹏说,未来,华侨大学还将进一步加大整合校内资源,加快华文教育的转型升级,更注重华文教育的数字资源库和运行平台的建设,扩大华文教育的受益面,提升华文教育的教学水平,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更深入的合作等,在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上发挥更大优势。

作为侨界高校,对于华侨华人的研究,华侨大学更是独树一帜。就在华侨大学成立60周年之际,《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20)》正式发布。徐西鹏介绍,华侨大学涉侨研究40年来,在华侨华人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果。以连续10年推出的《华侨华人蓝皮书》为例,始终聚焦华侨华人问题,内容涉及“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海外华侨华人生存和发展状态研究”等方面,受到海内外侨界的认可,对未来华侨华人研究,以及公共外交研究都提供了参考,也为新时期海外统一战线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回望一甲子的办学历程,在华侨大学这片沃土上英才辈出。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大量港澳台侨的学生从华侨大学毕业后,不仅自觉担任起祖(籍)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促进两岸民心相通方面更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徐西鹏说,未来,华侨大学将不忘“为侨服务”的初心,将以“侨校+名校”的定位继续前行。“我们也会继续搭乘‘一带一路’快车,在实现海外招生、拓展海外办学、增强为侨服务的能力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徐西鹏说。(李寅峰)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