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郭松:带领村集体经济公司“长大”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重庆人大网发布时间:2020-11-03 09:50:00

阅读提示:建立鹰嘴蜜桃示范基地,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重庆市人大代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天台村村委会主任郭松以“桃”为媒拓宽特色乡村旅游路,并经营旅游开发、农作物种植和农副产品销售等业务,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

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县城出发,驱车50分钟才能抵达县级深度贫困村天台村。

去年,天台村共脱贫18户、58人,实现了整村脱贫。

这在重庆市人大代表、天台村委会主任郭松看来,少不了村集体经济的功劳:实施村基础设施项目总工程750万元,盈利超过100万元,中药材前胡盈利10万余元,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百万元。


“板块”宣传,集体经济显雏形

2016年,外出务工的郭松回到天台村老家。看到家家户户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一块块荒地,他便决定不走了。在群众的支持下,郭松成为天台村委会主任。

然而在2017年,怀着满腔热血准备大干一场的郭松,却遇到了阻碍。要想脱贫,必须得发展产业。但这个提议,却遭到乡亲们一致反对。

“我很不能理解,发展产业不就是脱贫的主要方式吗?”郭松依然记得当时的困惑。

原来,天台村曾发展过花椒、油茶、方竹等种植产业,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并且,村“两委”承诺给村民们的劳务费没有兑现,以致于现在一谈起发展产业,村民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乡亲们,我们以前是有过失败,但失败不可怕,这让我们反而有了更多经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补齐短板、立足实际,找到适合我们发展的产业。”一天傍晚,在天台村二组村民李宏伟家的院坝里,郭松激励着众人。而这样的场景,在2017年底,每天都会在各村民小组上演。

天台村有六个村民小组,郭松按照人数差异划分成一组3-5个板块。每天下班之后,他便带着村委会成员、驻村工作队队员,依次到每个板块宣传发展产业的趋势和优势。

就这样,村民们对发展产业的抵触情绪逐渐消失,最终同意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7年底,郭松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开始规划天台村产业及基础设施。同年,靠着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这股莽劲儿,他当选为市人大代表。


典型示范,集体经济渐壮大

为了建立起村民对集体经济的信心,郭松决定在村上选一个地方,作为产业发展示范点,让村民们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天台村便民中心附近的土地是该村土质较为良好的地块,郭松看中了这里。但,村民是否愿意把自家最肥沃的土地流转出来?

“老李,我们决定利用便民中心下面那几块土地种植桃子。你家在那里有块地,你看你愿意用土地入股吗?以后桃子收获了,咱们就分红。”为了争取村民同意,郭伟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到村民家中做工作。

经过2个多月的沟通工作,2018年4月,天台村55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了村集体经济,开始种植鹰嘴蜜桃。

桃树种植、施肥等阶段都需要劳动力,村民可以通过参与劳动获得每天的劳务费用。“每人每天的劳务费用是70元,首先满足贫困户的需求。”郭松说,除了劳务费用,贫困户还可以享受分红,每人每年增收3000-5000元。

天台村六组村民王有礼今年60岁,儿子虽外出务工,但一年往家里寄不了多少钱,王有礼的日常生活开销全靠他自己,生活十分拮据。

“现在村里发展了鹰嘴蜜桃种植产业,到了用工的时候,我第一个去报名,村上考虑到情况照顾我,到现在我已经挣了3000多元了,我们也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王有礼说。

据了解,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天台村还种植了1700余亩油茶,预计今年将盈利10万余元。


成立公司,集体经济有主力

彭水兴业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天台村集体经济成立的公司,也是彭水自治县注册的第一家村集体经济公司。该公司通过与有资质的建筑公司成立联合体,承建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成为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一大主力。

“去年,市财政局出台了文件,招投标限额以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由有实力的村集体经济承建。我们彭水限额是400万元,意思是400万元以下的项目,我们村集体经济有机会试一试。”郭松说。

去年底,在郭松的带领下,天台村集体经济公司和某建筑有限公司组织联合体承接了天台村的山坪塘水库整治项目,建筑公司负责出技术,天台村集体经济公司负责出劳务和进行现场管理。截至今年4月项目结束,全村有40余名村民参与施工建设,劳务费用达6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也获利20余万元。

“县政府听说了这个事情,非常支持村集体经济承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承诺将返回一部分税,到时候我们村集体经济将有更多的盈利。”郭松高兴地告诉村民这一好消息。

据了解,2019年,天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盈利超百万元,是村集体经济盈利的“大头”。目前,村集体经济账户上共有100余万元,今年底将拿出50万元分红,全村2080户村民将全部实现增收。(曾珠)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