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粟友卓:中岗茶叶走西乡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重庆人大网发布时间:2020-10-27 10:00:00

原标题:

巫溪县人大代表

九月秋初凉。一大早,巫溪县红池坝镇茶园村的茶园基地里已热闹起来。巫溪县人大代表、茶园村党支部书记粟友卓一边忙着往货车上装新制的粗茶,一边与陕西的茶商沟通货款事宜。一旁的村民唐绪春抑制不住笑容——这批货给他带来了1000余元收益,而家中8亩地已有3亩开始产茶,一年仅茶叶就能赚12000元。

在茶园村,像唐绪春一样种茶增收的农户还有290户。今年春季,通过茶叶鲜叶实现户均收入2870元,最高的达11433元。

自2017年以来,粟友卓带着当地群众发展茶叶产业,让小小的茶叶成为脱贫“黄金叶”,让村民走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一颗初心,守住致富种

“红池坝镇自古种茶,属中高山茶叶生产区。”粟友卓说,当地土壤多为微酸性青砂土,适宜茶树生长,这里的茶叶产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达到鼎盛。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当地茶叶产业逐渐没落,不少村民砍了茶树改种“三大坨”——包谷、红苕、洋芋。

什么原因导致当地群众弃茶种粮?原来,由于红池坝镇地处偏僻,长期粗放式种茶、作坊式加工、熟人式推销,使得茶叶产业经济效益低下,群众种植茶叶的积极性不高。

“红池坝镇以前叫中岗乡,曾是川北产茶重镇,茶叶兴于唐宋,留下了‘中岗茶叶走西乡’的历史口碑。这个口碑不能丢,增收致富还得靠这片‘金叶子’。”2003年,在外务工多年的粟友卓回到老家,流转土地种植茶叶,从手工加工到机械化生产,规模日趋壮大。

2006年,粟友卓当选巫溪县人大代表。彼时,他已是该村党支部书记。看着村子贫困现状,他下定决心:村里守着“金碗”而不知,一定要把这产业发展起来。

粟友卓通过投资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规模,2011年成立巫溪县绿韵茶叶种植合作社,入社土地100.2亩,主要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2013年,他又以每年500元一亩的价格租下100亩土地,打造标准化茶园。从茶苗栽种、茶园建设到茶园管护,为群众传技术,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茶树投产最少得三年,粟友卓将茶叶加工的收益用作标准茶园建设的流转资金,三年间还亏了不少。


一份担当,铺好致富路

2016年,在粟友卓等人的建议下,当地政府将茶叶产业作为主导发展项目,相应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同年底,他开始发动村民一起种茶。

“种了茶,口粮怎么解决?有了产出谁保证卖得出去?”经历过茶叶低迷期的村民,多数不赞同粟友卓的提议。

“现在不仅有技术与市场,还有品牌。既然叫你们种,我就有保证增收的底气!”彼时,100亩标准茶园已见效益,还与重庆市农科所茶研所达成合作协议,茶叶销路也进一步拓宽。在粟友卓游说下,两个月时间里,246户村民种植了500亩茶叶,其中贫困户68户。

为将茶叶种植发展壮大,粟友卓又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向当地政府争取补贴。如何发展?各类生产资料花费多少?粟友卓为相关部门提供补贴的精准测算。现在,当地每发展一亩茶园,政府当年予以2100元的建园补助基金,之后每年补贴300元用于茶园管护。

2019年2月,在近200万元产业化项目资金的支持下,茶园村重新组建了由村集体控股的茶叶加工企业——巫溪县新茗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完成450平方米的茶叶生产车间建设。

目前,该生产车间拥有1条绿茶生产线、1条粗制毛茶生产线,日加工名优茶1000斤、日粗制毛茶鲜叶5000斤,年产量近3吨、年产值近200万元。


一种责任,拓宽致富路

眼下,红池坝镇政府到茶园村的道路拓宽工程正在进行中,部分路段已完成,宽度达到4.5米。

“高山茶园本就是一处风景,再加上距离红池坝景区仅20余公里,我们正在推进茶旅融合项目。”粟友卓说,基地在做大做强传统茶叶种植和加工产业的同时,还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依托茶叶种植基地、加工车间以及特色民宅,发展集采茶、制茶、品茶、茶食、茶宿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2019年,粟友卓将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向该镇党委汇报后,又主动找到对口帮扶单位——巫溪县发改委协商修路事宜,最终敲定投资1500万元将路面拓宽。

看着村里已拓宽道路,村民唐继华非常高兴。

“我在茶叶种植基地务工,一年工资近20000元,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以前,唐继华一家以种植洋芋、红薯为生,一年忙活下来仅仅只有几千元的收入。2018年,他进入茶园村茶叶种植基地务农,这份工作为他家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以后路宽了、人多了,我厨艺还不错,可以开个农家乐吃上旅游饭。”唐继华对未来充满信心。(黄振胜)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