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梁兵:乡愁促产业 致富路更宽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重庆人大网发布时间:2020-10-22 14:34:24

原标题:乡愁促产业 致富路更宽

——记云阳县人大代表梁兵

流带动水车转动,连接的木质装备将小麦变成了面粉;手推悬空木桩,撞击木板与铁饼链接的装置,菜籽变成了黄澄澄的菜油;一双巧手飞速转动,粗长的藤条成了各种灵巧的工艺品……在云阳县泥溪镇石缸村三峡农耕园内,每天都有不少游客饶有兴致地体验着园中的农耕文化。

农耕园负责人是该县人大代表梁兵。他早年在外创业安家,2014年带着对故乡的眷恋,又回乡发展农旅融合项目。目前,已带动农户183户(贫困户37户)脱贫和就业,农产品销售额每年达30万元以上,农户年增收共计超100万元。


回乡报答养育恩

今年48岁的梁兵,是土生土长的石缸村人。

“村里条件差,以前用水要用盆先沉淀,一盆水有半拇指厚的泥浆。”据梁兵回忆,石缸村所在的泥溪镇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过去石缸村全是泥路、烂路,村里的农产品几乎卖不出去。

20岁刚出头,梁兵就学技术、办企业,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日子越过越好。梁兵父母身体不好,不愿离开家乡,乡亲们就经常帮助老两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让梁兵非常感动。

“我一定要回报乡亲们。”带着这样的想法,2014年梁兵与兄弟几人出资近30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近5公里的水泥硬化路,“本想着路通了,村里的农产品就能走出深山,但事与愿违。”

自己先富了,乡亲们却没富裕起来,梁兵心里不是嗞味:自己是吃石缸村的粮、喝朱家村的水长大的,自己心里时刻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要让村里摆脱困境,还得激化村内的“造血”功能。

回乡创业的想法,就此扎根在了梁兵心里。


投资建园兴产业

2015年,梁兵邀请专业机构在石缸村规划产业发展,又自费6万余元开始招商。

位置偏远、道路不通、基础设施薄弱……石缸村的条件让不少投资人退却。但梁兵一直坚持,终于找到合作伙伴,规划建设农耕园、打造农耕文化体验项目。

随着投入加大,农耕园规模日渐壮大。然而在2016年夏天,一场洪水淹了整个项目,几十万元的投入付之东流,亲戚朋友开始劝他放手。

“决定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就当是买的豪车丢了、豪宅垮了,我不后悔。”带着乡亲们对致富的殷切期盼,梁兵继续投资建园。

2017年梁兵当选县人大代表,为解决制约村里产业发展的道路交通问题,他同年就联合10余名代表提出“及时修缮龙耀路”的建议。目前,该道路修缮工程已完成。

道路打通,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梁兵说,泥溪农耕故土园流转土地1157亩、涉及农户156户,按照每亩200-500元计算,农户可获得土地租金25万余元,其中35户贫困户可获得5.5万元。同时,采用“公司+农户+集体经济”经营模式,每年为183户农户(贫困户37户)带来直接收入超过100万元,农产品销售额每年达30万元以上。


深耕文化留乡愁

“作为80后,我之前都没见过这些农耕器械。在这不仅可以玩耍,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农耕文化。”8月,农耕园升级改造后再次开放,吸引了不少游客。

梁兵说,以前的农耕园只是让游客看看风景、玩些游乐设施,自2019年起开始打造真正能体验农耕文化的项目,相比以前多了藤编坊、豆腐坊、榨油坊、酒坊、木匠坊、面坊等体验项目,“榨油设备还是我花了4个月时间,才找到一位以前开油坊的78岁老艺人打造的。”

“老一辈的技艺不能丢,榨油、磨面的工艺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是我们应该传承的文化与乡愁。”梁兵表示,目前农耕园已经与万州区、云阳县等地的多所学校达成协议,打造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和科普教育寻梦之地,“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黄振胜)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