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要闻>>
“特”字当头 破解“三农”发展困局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报发布时间:2020-09-18 10:45:00

原标题:“特”字当头 破解“三农”发展困局

——民革中央“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更好服务保障民生”重点考察调研综述

调研背景: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制度和治理体系方面的一些问题亟待破解,保障粮食安全、食物营养和人民健康的任务依然繁重。

“三农”是民革参政议政重点领域之一。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建立健全?借鉴经济特区、生态特区的成功经验,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能否成为破解问题之道?8月31日至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分别率调研组,赴内蒙古、江苏开展以“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更好服务保障民生”为主题的重点考察调研。


安天下稳民心

发展农业特区是农业现代化突破口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巨大的潜力也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做大做强,正是针对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

无论在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无锡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还是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乌兰察布市瑞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调研组看到江苏与内蒙古两地加速科技转型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致力打造农业特区的决心是那样的迫切而强烈。

“发展农业特区,是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赵晓明语气坚定地说,“农业特区是农业布局合理,产业化程度高,农工商贸一体,高效率、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经营联合体,是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赵晓明表示,发达国家很早就根据农业的不同功能进行定位,探索成立不同形式的农业特区或农业功能区,从而释放最大化的农业效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积极探索设立农业特区,对于农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鱼米之乡、农业大省,虽然江苏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但在江苏省副省长、民革江苏省委会主委陈星莺看来,在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较早遇到了一些瓶颈制约。“比如国内农产品成本上升的‘地板’和进口农产品价格封顶的‘天花板’双向挤压,农民增收面临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工资性收入增幅下降‘双碰头’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突破常规,探索建设新时代农业特区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和举措。”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陈星莺认为,建设农业特区可以更大力度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在农业上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稳定农业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内部融合、三产融合、城乡融合。

“建设现代农业特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尽管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特色鲜明,但自治区副主席李秉荣认为,当地农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七区四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与服务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需要从调整结构、提升层次等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在内蒙古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特区,有利于推动内蒙古由农业大区向强区跨越,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建设农业特区是新形势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求。”在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朝亮看来,粮食安全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几年,世界性粮食危机愈演愈烈,我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全球形成的粮食产业互补与平衡被打破,世界粮食产业的主力由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上来。“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4亿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确保粮食生产能力这个根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建立发展农业特区,实施农业区域化管理就是促使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一种管理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至关重要。”调研组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密不可分,需要借鉴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在破解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服务保障民生、农业永续发展、农村长治久安夯实基础。


实力强经验足

创建农业特区已具备可行条件

“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特区既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也是形成稳定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农业体制改革试验区、发展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放大农业对外开放窗口的要求。”调研组认为,无论是从国家层面上看,还是从地区层面上看,目前,我国通过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特区方式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已具备了比较可行的实力条件。

“目前我国已具备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的强大经济实力。”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张桂平表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GDP、全国财政收入、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等均显现出了强劲的支撑力,已经具备反哺农业的能力,集中精力和财力建立现代农业特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在新阶段推出建设现代农业特区等新举措,能够促进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大区的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从地方层面看,农业大省或农业大区已具备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大生产的农业生产制度和生产方式,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经济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带。”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看来,一些农业大省或农业大区已拥有较强的农业科研实力,科学种田水平跻身世界一流,新技术推广应用效率较高,并建成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以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为依托,以试验站、功能研究室为辐射的科技创新推广平台,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积累了重要经验。

据了解,江苏目前已创建1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1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5个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40个省级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54个省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形成了全方位推进、多层次建设的工作格局。相比江苏,内蒙古自治区已创建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20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1个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57个现代农业创业园。

“这些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示范区等不仅是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农业技术的‘推广站’、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孵化器’,更是推进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路战远说,“近年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示范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和示范基地,形成了形态高端、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渐成为全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带动整个中国的农业走向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加上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了,这除了说明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外,其实也说明13年来‘三农’问题并没得到根本解决。”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有改革创新思维,应该借鉴当年建立经济特区的做法。“我们在经济特区、生态特区建设已经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我国特区建设的成功实践,尝试建立现代农业特区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只有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打造农业领域改革创新试验田

农业现代化是一场硬战,需要啃硬骨头、下硬功夫。调研组认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举措,现代化农业特区探索建设重在做好“特”字文章,打造农业领域改革创新试验田。

“做好‘特’字文章,选准主导产业至关重要。”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邱天朝表示,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意义重大。“农业特区要在‘特’字上做文章、下功夫,人无我有方为‘特’,比如区域位置独特、区域功能独特、产业产品独特、政策独特、体制机制独特等。”

据了解,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围绕特色粮食经济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和林特产品五大类,加强规划引领力度,推动创建特色产品优势区认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区认定9个国家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20个自治区级特优区。计划明后两年,再创建并认定10个。

“参照经济特区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要给予特殊的农业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张伯军表示,现代化农业特区作为农业政策的试验基地,能够为全国性的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现代化农业特区的建设中,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机的开发建设,从而建立一大批劳动密集新型产业,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绝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先导,带动基础农业的发展。“国内外实践表明,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因此可以在农业特区内给予用地、投入、优惠水电价格、人才引进待遇等方面的突破性政策支持,来间接补贴农业,帮助农业主体做大做强,真正打造一批高质量现代化农业特区。”

“现代化农业特区建设应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聂新鹏认为,融合发展是壮大现代化农业特区的根本途径,没有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对种养基地的拉动,没有科技、文化等新要素新业态的注入,农业特区建设就会失去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要按照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打破产业界限,把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模式引入农业,以一产为基础,因地制宜,以加工业带动“接二连三”,以旅游业带动“隔二连三”,以互联网带动“加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提高附加值。“具体环节上,就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纳多种类型农业经营主体进驻园区,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后环节的企业,尤其是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积极培育市场化经营主体,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是投资中的冷门,如何正确吸引、引导投资者的热情,改变传统思想中农业的意识观念,是现代化农业特区建设发展的关键。”调研组发现,目前公司在发展第三产业上还存在人才短缺、管理粗放等难点,建议推动纵向上的产业链延伸和横向上的产业功能拓展,通过交叉重组与跨界融合,结成产业共同体。

调研中,不少地方政府及企业反映,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是一个新概念,要尽快加强理论研究和制度供给,强化政策措施的导向性,推进既有政策与新政策之间的衔接和协同,鼓励地方大胆创新、先行先试。

对此,调研组建议集成创新土地、金融、人才、财税等各项政策,完善各类现代要素向农业特区集中的体制机制,打通先进生产力进入农业特区的通道,通过特殊的政策安排实现现代化农业特区建设的目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的底线是保障粮食安全,目的是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提高收益,定位是‘高效、高质、高收益’。”万鄂湘表示,针对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发展难题,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化农业特区,有助于推进农业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升级、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带动我国农业走向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路。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