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观点评论>>
发挥媒体宣传职能 推进全民普法教育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理论网发布时间:2020-09-15 11:30:27

5月28日下午,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以高票表决通过!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部法典,与每一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标注着每一个人一生的权利。它的诞生,宣告着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强盛、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先后4次启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性,最终都搁置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再次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2015年3月,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历时5年多,民法典终于面世。

从人的出生到死亡、生活到工作,民法典涉及了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其内容共有84章、1260条。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民法典的编纂和实施,深刻阐释着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内涵,彰显党和国家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真正做到了民之所呼、法有所应。人们亲切地把民法典称作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民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均在民法典中有所体现。民法典是一部既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又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人民法典。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全面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党中央对民法典高度重视,民法典通过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充分肯定了民法典的重要价值和地位,提出要加强对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同时,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民法典的理论研究,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各级党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宣传、推进、保障民法典实施,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民法典得到全面有效执行。

遵照总书记的指示,各级媒体应充分发挥其宣传职能,对民法典的普及和推广贡献力量,作为党校的媒体平台,更应首当其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首先,是对于民法典相关理论研究的宣传作用。党校应充分利用其专家学者优势资源,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准确地加以宣传、推广,对于不同深度、层次、性质的内容,要适当选择相应的媒体平台,在全媒体平台上构建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是对于民法典教学研究工作的辅助作用。领导干部在党校专题学习民法典时,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场地的局限性,无法顾及到方方面面,党校媒体平台就要发挥其补充教学的作用,配合党校关于民法典的课程设置,适时策划相应的专题内容,让领导干部能够在课堂学习之余,以更丰富的形式、用更充足的时间去关注、认识、感知民法典,真正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

再次,是对于普法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总书记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当前,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普法教育的成效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做好民法典的宣传。尤其是对于新媒体平台来说,要对民法典理论研究中专业性的内容做适当的解构、重构,以人民看得懂、喜欢看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来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对民法典加大力度的宣传推广,引起群众对法典的重视程度,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从而养成自觉学法、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法治社会的风气,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

民法典的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当前,身为媒体人的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加强对民法典的认识和学习,只有充分掌握民法典的内容实质和精神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宣传职能,对推进全民普法教育、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尤茜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