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马银萍:有多难都要把他们扶起来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人大网发布时间:2020-09-01 13:48:10

核心提示:“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在黄土高原的西部,有一个名为席沟圈的村庄。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多年如一日,将真情与心血倾注在这片沧桑的黄土地上,带领乡亲们做大了养殖业,种出了满山花,住进了“放心房”,走出了致富路。“就是要为我们全村四千多人负责,有多难都要把他们扶起来。”如今,马银萍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全国人大代表马银萍在湖南开展的调研活动上发言。(马银萍供图)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张钰钗9月1日北京报道:“世界上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董志塬生长着绿色的财富,马莲河浇灌着生命的希望,黄河古象吼出了奋进的歌……”这首陇东民歌歌唱的甘肃省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下辖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全国人大代表马银萍所在的镇原县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的党支部书记,马银萍经常站在坡顶眺望整个村子,看着这个曾经贫穷破败的小村庄一点点发生变化:红瓦房越建越多,水泥路越来越宽阔,田垄越来越平整,万寿菊开的时节,金灿灿的花一眼望不到边。

“今年我们一定不落一户、彻底脱贫!”从致富路上的“带头人”到扶贫路上的“半边天”,马银萍带着乡亲们种养结合、发展产业,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绿色的财富,吼出了奋进的歌。

全国人大代表马银萍(右一)和村民一起采摘花田里盛开的万寿菊。(马银萍供图)


“我不怕脏不怕累,就怕一直穷下去”

晚上11点,夜已经深了,风从简易猪棚的缝隙里吹进来,呼呼地刮着人焦灼的心。马银萍坐在棚子里,眼巴巴盯着几只生病的小猪仔,听着它们叫声越来越微弱,急得泪珠在眼眶里打转,“这怎么办呢,好不容易养的猪仔,养不活日子就更难了。”

那是2006年初,嫁到席沟圈村的媳妇马银萍结束了和丈夫在北京的六年打工生活,为了孩子上学回到村里。当时做养殖的农户很少,村里人觉得养殖辛苦又不一定能挣到钱,属于“瞎折腾”。但马银萍听说有企业找农户做生猪代养后,看着家里漏风的土坯房和年幼的儿子,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我不怕脏不怕累,就怕一直穷下去”。于是,她凑了一笔钱,在院子里搭了个简易猪棚,开始试着养猪。

“一开始不懂技术,看到小猪得了病只能干着急,晚上坐在棚里整夜盯着看,可猪还是死了好几头。”马银萍性子倔,想做成的事咬着牙也要干下去。她起早贪黑、风雨不误,请村里技术员培训、去代养公司学习,恨不得天天待在猪棚里,逐渐养大了30几头猪。

可还没来得及高兴,运输又成了“老大难”问题——村里的路太差了,从猪棚到318省道只有200多米,但这段又弯又窄的小路,却成了横在马银萍面前的一座大山。“最后还是当地政府扶持养殖产业,看到我运输困难帮忙从田里开了一条路。我想着,大家都这么帮我,我以后也一定尽力帮大家。”

在小规模试养取得成功后,马银萍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建起了能出栏300头的标准化养猪大棚,年收益超过20万,这一下,在村里炸开了锅。“村里、县里、周边好多地方的人都来我家取经,我没想到自己养猪也能帮到人,可太高兴了。”

马银萍是个热心肠,只要有人来问,就毫无保留地教。看到有的养殖户缺资金、缺技术,就千方百计地帮他们赊猪仔、赊饲料、跑贷款、教技术……在她的带动和指导下,当地养殖产业逐渐发展起来,马银萍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被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那几年,她跑遍了村里做养殖的人家,挨家挨户做指导、抓防疫、帮销售,“我自己日子好了不算啥,大家都富起来才算好”,马银萍说。

马银萍(右一)与席沟圈村的贫困户交流养殖技术。摄影/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村里谁家过得不好,为什么不好,村支书要清清楚楚”

2016年初春,天气开始转暖了。马银萍把年前卖空的猪棚收拾干净,准备再入一茬猪仔。就在家里的养殖产业蒸蒸日上时,马银萍当选了席沟圈村的党支部书记。

“没想到大家会让我来当这个村支书,说实话,我挺犹豫的。”马银萍反复考虑,要是真当了支书,肯定没法兼顾家里的养殖产业;上任后要带领大家致富,具体该怎么办,自己心里也打鼓。“大家选了我,我不能怕担事,但凡能为村里做到的,我就尽全力去干。”

那正是脱贫攻坚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席沟圈村山大沟深,村里经济基础差,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9户700多人,贫困面达16.3%,马银萍当上了村支书,也就扛起了带着村里17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担子。

这个村支书怎么当?脱贫攻坚战怎么打?新上任的马银萍思前想后,得跟着国家政策走,先把“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席沟圈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很多村民住在山上和沟边的窑洞里,遇上自然灾害,住房安全是个大问题。

马银萍绕着村子走了几天,把谁家窑洞裂了大缝、谁家住在山沟沟里,都仔仔细细记下来,然后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有的人不愿意搬,有的家里没有钱,有的家里没有人,都需要我们想办法。”

村子山沟边的一间窑洞里,住着低保户成永乐一家。成永乐已经70多岁了,儿子瘫痪在床,家里一没钱、二没劳动力,窑洞年久失修,连门洞都有了裂缝。为了让他家住上安全房,马银萍带着村里的党员齐上阵,又去动员成永乐家的亲属们来帮忙,从选址到购料,从建房到搬家,全程“护送”成永乐一家按期搬入了新居。

如今,住进新房的成永乐常常站在院子里,乐呵呵地望着崭新的门洞,新房子门口连上了水泥路,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村里谁家过得不好,为什么不好,村支书要清清楚楚。”就这样,马银萍跑遍了全村的人家,帮村民把住房保障好。4年来,她陆续为200多户人家新建和改造了住房,帮13户贫困户完成了易地搬迁,席沟圈村的乡亲们,全都住进了“放心房”。

马银萍(左一)听说村民身体不适,积极关心询问村民情况。(马银萍供图)


万寿菊点亮黄土高原“致富路”

当了支书的马银萍,把村里各家各户的情况都挂在心头。她尤其关注那些有特殊困难的贫困户,他们身体怎么样,孩子在哪上学,养了几只鸡,种了几亩地,全都记得清楚。“我一直琢磨该怎么帮他们,有时晚上想得都睡不好觉,觉得他们日子不好过,是我这个村支书做得不够好。”

为了给贫困户增加收入,马银萍不断推动村里成立新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大户,再以大户带动小户,争取让每一户家里都有种养收入。

有的贫困户不愿意发展产业,马银萍就经常去他们家里坐着拉家常,慢慢打消他们的顾虑;有时候天气不好,顶风冒雪跑到贫困户门口却碰上家里没人,马银萍也不气馁,只要工作没做通,下回接着来。

2017年,马银萍注意到县里万寿菊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万寿菊成苗快、花期长,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高,当地还有深加工厂和收购点可以保障销路,于是开始在村里推广万寿菊种植。

杨小兵原来是村里的贫困户,马银萍经常去他家里动员他种万寿菊,在马银萍的鼓励下,他试着种了两亩,结果一年下来挣到四千多元。尝到了甜头的杨小兵逐渐扩大规模,现在种植面积已达六十多亩,农忙时要雇十几个临时工人,不仅自己实现了脱贫,更带动了大家一起致富。

随着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目前,席沟圈村剩余贫困户22户48人,贫困面下降至1.1%,提起村里的脱贫成果,马银萍特别高兴,“打好今年的收官仗,全村脱贫,我有信心!”

马银萍(左二)在花田里查看万寿菊的长势。(马银萍供图)


“就是要为我们全村四千多人负责,有多难都要把他扶起来”

马银萍生在黄土高原,长在黄土高原,她身上有着当地人的典型气质,坚韧、朴实,笑起来还带着点羞涩,但眼神里充满了实干者的坚定。当支书的日子里,她扎一个长马尾、踩一双运动鞋,在村里东家出西家进,脸上留下了日光和风霜的痕迹,手里的本子也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录。

“这个村支书真的是不好当。委屈过、也后悔过,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偷偷掉眼泪,但也就那么一瞬间。自己选择的路,怎么也要走完。我们就像一个家庭,家人有困难,我不可能放弃他们,就是要为我们全村的四千多人负责,有多难都要把他们扶起来。”

作为全国、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五级人大代表,马银萍告诉记者,她在参加庆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人大代表重大项目视察调研活动中,发现马莲河及葫芦河水土流失比较厉害。为此,在2019年全国人代会上,她向大会提交了一件《关于支持庆阳市马莲河及葫芦河绿色长廊水保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的建议》,这项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重点督办建议。之后,水利部专程到庆阳对代表反映的这一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并给予答复。“我对建议办理情况非常满意,我们关心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我要继续把乡亲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带到大会堂去,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马银萍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改善民生,带乡亲们做大了养殖业,种出了满山花,住进了“放心房”,走出了致富路。目前,席沟圈村的500多亩万寿菊已进入全面盛花期,马银萍和乡亲们一起满怀喜悦采摘致富花,金黄色的花朵与他们的笑脸在阳光下相互映衬,那是他们共同盼望着的美好生活新图景。(张钰钗)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