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毕生忠: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拉一把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人大》全发布时间:2020-08-17 11:36:16

核心提示:一个敢说敢干的西北汉子,坚守在黄河岸边的家乡,带领乡亲们谋划发展蓝图,盘活集体经济,探索发展路子,经过艰苦努力,将家乡的村庄变为“全国小康明星村”。他就是村民心中的致富引路人——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党委书记毕生忠。

盛夏的清晨,大史家村在一场阵雨洗涤后,空气清新,宁静祥和。“毕书记今天真是谢谢您,只要有您在,村里工作开展得都很顺利。”7月24日,从大史家村村委会广场上,传来这样一句村民发自肺腑的话语。眼前这位精力充沛、中等身高、敦厚淳朴的中年人就是村民口中的“毕书记”,也是村民心中的“脱贫带头人”——毕生忠。


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大史家村地处黄河上游南岸龙羊峡尾部川水谷地,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一个多民族聚居村,村里居住着汉、藏、回、土、撒拉5个民族的1200多位村民。

20世纪中期,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薄弱、项目短缺等问题,无一不是制约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难题。

2000年,“60后”村民毕生忠通过村党组织换届“公推直选”的方式,当选为大史家村党支部书记。二十年来,他带着村“两委”班子一次次走进贫困户家中,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为全村稳定增收想办法、谋出路,促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作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他连续当选为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个村子想要长远发展,一定要依靠‘两委’班子激发内生动力。”这个有着近34年党龄的“老书记”自当选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坚信,加强党的领导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关键。

上任伊始,他就忙碌起来,组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召开村“两委”会,广泛征集乡村发展意见建议,根据大史家村的特色,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

毕生忠代表(右)和大史家村村委会主任任永寿一起探讨村“两委”班子建设情况。摄影/李贝贝

“在我们村,积极主动发挥作用的多是老党员,老党员党龄长、党性强,在脱贫攻坚这条路上离不开他们为村民树立信心、指引发展方向。”这些年来,毕生忠积极把一大批年富力强、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优秀村民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在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和大家共同努力下,大史家村的老百姓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发展。

20世纪70年代,大史家村全体人民艰苦奋斗,粮食生产节节攀升,被誉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如何使这面旗帜不倒,又能在新时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对于每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都是一个考验。

在毕生忠的带领下,村党委先后制定了《支部书记职责》《支部工作制度》《村级民主管理制度》等20多项制度,使村级各项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大史家村不仅保持了“农业产量大村”的称号,还走上了以工哺农、以工促农、农工结合的发展道路,始终走在全县村级经济发展的前列。


盘活村里集体经济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农村经济是核心,对于我们村来说整合发展集体经济是关键。”这个敢说敢干的西北汉子在大家惊讶和质疑的目光中,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盘活了村里的集体经济。

2007年,在毕生忠的带领下,村集体企业进行了一次彻底革新。村里的土窑砖厂改扩建成了年产2000万块红砖的46孔轮窑砖厂;红柳滩农场水域被整合,建成预制厂、砂料厂,成立机械挖掘队。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史家村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村办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2000多万元。砖厂年创收100余万元;砂料场月产量1万方,年销售收入达40万元;预制厂租赁年收入5万元;挖掘队拥有2台价值百万元的挖掘机,年创收达30余万元。村办企业产值在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15%。

毕生忠代表(左三)查看大史家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园建设进展情况。摄影/赵艳国

村集体经济取得成绩的同时,毕生忠并没有放缓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脚步。2015年,国家发出节能减排号召,大史家村黏土砖厂因能耗高、效率低,面临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

“国家有号召,我一定积极响应,但不能眼看着一直跟着我干的300多号工人没饭吃。”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毕生忠主动对原黏土砖厂进行转型升级,率先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建成加气混凝土砌块及蒸养灰砂标砖生产线。

“这种新型材料有质量轻、保温好且不易燃烧等特点,这些优点是过去的黏土砖无法比的,加气砖因更加环保节能而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现在厂子里的工人们干劲更足了。”毕生忠介绍,加气砖已经在海南州打开销路,一年可实现160余万元的利润。

“贫困户只有切身加入到脱贫生产中,生活才能改善,收入才能有保障。”他鼓励村里的贫困户在厂区上班,并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一户一策”安排合适的岗位。贫困户钟建成在毕生忠的带动下也在厂子里找到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只要每天出工,一个月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


探索发展新路子

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毕生忠决心带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我们村地少人多,平均每人只能分得九分地,发展种植业不是长久之计。”

大史家村距离贵德县城只有1.5公里,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独到地理优势。毕生忠经过多方考察,认为最适合当地百姓发展的就是乡村旅游产业。

他鼓励村民开办农家院、小餐馆、采摘园等特色产业,并依托村集体经济无偿捐赠35万块砖,对村里的旧房进行集中清理整治。走进村民岳志军开办的农家乐,干净整洁的院落饭香四溢,他家的农家菜口味地道、便宜实惠,不少游客在节假日都会慕名前来品尝。

“我以前就在西宁打零工,一年只有3000多元的收入。起初回村办农家乐时,院里只摆了三桌,家里只做了三个土炕,原想着一年能挣5000元就已经很知足了。”岳志军回忆起生意刚起步时的场景,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

经过十八年坚持不懈的经营和完善,现在岳志军家的农家乐已扩建成1000平方米的规模,其中包括600平方米的住宿,去年7月到了青海的旅游旺季,农家院一天的收入就达上万元。农家院还带动了岳志军家的亲友加入,让他们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农家院能一直办下来,离不开毕书记的扶持和帮助,他是在大家最困难的时候拉了我们一把的人。”在毕生忠的带领下,大史家村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如今村里农家乐已发展到了23家,每家年纯收入都十分可观。与此同时,村民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繁荣个体经济,在粮油加工、饮食服务、运输、养殖业等方面各显其能。

毕生忠代表在大史家村光荣历史展览馆介绍农村奋斗史。摄影/李贝贝


不返贫才能真脱贫

2015年,大史家村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73人,贫困原因多为因病、因残、缺劳力、缺资金。截至2019年年底,大史家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全年人均收入达13500元,全村危房改造、社保兜底、义务教育、医保、养老方面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不返贫,才能真脱贫。毕生忠说:“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想让百姓们彻底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还得继续巩固基础,彻底摒弃大家‘等靠要’的思想。”

随着村集体企业的不断壮大,毕生忠从打造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保护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正在带领大家筹建大史家村精准扶贫后续产业园。“产业园120亩地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汽车修理、集中加工、汽车零部件批发,年底建成并运营起来后可以吸纳村里370多人就业。这个项目不仅能为县域经济提升一个档次,更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先进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小康明星村”,这些荣誉称号的获得离不开毕生忠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满腔热情。大史家村的小康路,就这样越走越广阔。时光荏苒,奋斗不止,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富裕美丽,毕生忠的步履不会停歇……(张宝山 李贝贝)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