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姚成:“小菌王”的别样人生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重庆人大网发布时间:2020-07-13 15:43:57

原标题:“小菌王”的别样人生

走进云阳县陆上东大门——石门乡,这个曾经的贫困乡镇正在悄然发生可喜变化。

在石门村五组黑木耳基地,村民快乐地忙碌着,一朵朵“黑牡丹”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也圆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梦,开出了脱贫致富花。

这一切,与该乡一位“80后”人大代表姚成有关。他带领当地村民“种”出了不一样的生活,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小菌王”。


返乡家门口也能创业

基地里,有的摘菌、有的分拣、有的装袋……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忙碌着,姚成脸上挂着灿烂的笑意。

出生于1982年的姚成,是石门乡石门社区人。“初中刚毕业时家中出现变故,父亲意外去世了,我就挑起了家里的重担,不怕苦不怕累走南闯北,干过许多职业。”姚成说。

2008年,建设港珠澳大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砂石填海。经老乡介绍,姚成当时在广东珠海购入两辆工程车做运输,加入到拉砂石的大军里,一干就是三年。乡亲们称他为“打工大王”。

“在事业蒸蒸日上时,我放弃了高额收入回到了家乡。一是家里老人年纪大了,需要回来尽孝道;二是一想到自己的家乡还是贫困村,村里七八十户乡亲没有脱贫,心里就不是滋味,决定带着这些年的积蓄回乡创业”。姚成说,自己当初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

石门乡是云阳县陆上东大门,也是云阳县典型的高寒边远贫困乡镇之一。国家脱贫攻坚的春风吹进了这里,吹活了这片山脊的土地,也吹活了石门人的心。

2012年,姚成接手一个石门乡濒临倒闭的小砖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建材需求旺盛,加上经营得当,他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转型闲置地上种出黑木耳

姚成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看到家乡还是贫困村,很多村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也看到很多因父母外出打工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的艰辛,想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当选人大代表后,这样的想法更加迫切了。”

“现在市场上木耳供不应求,村里的高山气候也适合种植木耳。”姚成说,木耳种植对工人的年龄和身体条件要求不高,村里的老人、妇女都能胜任,也能让闲置土地利用起来。

通过市场调研,姚成决定走种植黑木耳这条路。随后,他前往广州学习木耳种植技术,流转土地20余公顷,并陆续投资了400余万元,于2016年7月创办成立了云阳县昱达农业有限公司,经过一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次年顺利投产,使家乡又多了一个企业。

“当时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年产干木耳15万斤的木耳基地,干木耳每斤的售价为35至40元,年产值预计能达到600万元。”姚成说。

如今,公司注册资金1600余万元,流转土地33余公顷,年产黑木耳菌种100万袋、鲜黑木耳500余吨,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感恩方便乡亲家门口就业

在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姚成一直将感恩放在心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怀一直支持帮助他的父老乡亲。他希望用感恩的心,带着父老乡亲们一起富起来。

“出家进厂门,车间当工人!”据姚成介绍,除了特定岗位的技术工人外,厂里所需的人工将全部聘请石门乡当地人,并且优先聘用贫困户。常年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人均务工年收入2万多元。除了劳务受益,他还通过土地流转、股权分红等方式,助力村民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石门社区建卡贫困户李琴园家里负担较重,供养两个孩子上学,丈夫体弱多病,在外打工又挣不了钱,也很难照顾到家里。

从去年开始,她来到昱达农业公司务工,每月可挣到2000多元。“除工资外,中午还可以在工人食堂免费就餐。”李琴园高兴地说。

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姚成却没半点放松。

“下一步,我将公司提档升级,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模式,实现土地保底分红、‘三无’贫困保障分红和技术服务到户,引进天麻、黄花产业,带动贫困户协同发展,尝试破解农民工就业和精准脱贫摘帽中的难题!”姚成谈起对未来的打算,充满了信心。(黄舟 肖国君)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