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要闻>>
全国政协开展发挥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调研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报发布时间:2020-07-13 09:49:13

原标题:文润乡村 芳香自来——全国政协“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调研综述

6月的皖湘大地进入梅雨季节,闷热潮湿。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全面推动复工复产的两地人民没有须臾停歇,正快马加鞭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按下快进键的,还有全国政协。全国两会刚结束,6月1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就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围绕“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专题,奔赴安徽、湖南调研。

“此次调研是为9月份全国政协召开‘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专题协商会做准备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广大委员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特殊,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围绕这个主题开展调研协商意义重大。今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实施‘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时间节点也很重要。”刘奇葆开宗明义介绍了此次调研的特殊背景和重要意义。

在9天的调研时间里,刘奇葆一行一方面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冒着高温酷暑,马不停蹄地先后深入安徽、湖南两省六市十几个县市区,走进乡村、基层文化单位、特色文化企业、农民家庭等,详细了解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情况,并与两地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等进行座谈交流,特别是创新调研方式,委托“湖南政协云”设置相关专题,广泛听取各界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意见建议。

调研组表示,做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对乡村的振兴、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坚持塑形和铸魂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着力深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保护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做好“文化+”文章,重视培养新型农民,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不断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惠民 为乡村振兴提供凝聚力

当前,我国一些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农宅残垣断壁,老弱妇孺留守,房堵窗、户封门,见到的年轻人不多,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严重。农民形容这种现象为: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院荒杂草生。还有些地方农房乱建,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村庄“形虽在、神已散”。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果乡村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一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调研组提出,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特别是要让一部分年轻人热爱农村农业,培养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改善农村人口结构。同时,还要着力抓好招才引智,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特别是培育新乡贤,鼓励本乡本土走出去的各类人才回乡创业。“现在的城里人往上数三代大多来自农村。只要有机会,很多人都有回报家乡的愿望。乡情牌、乡愁牌打好了,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乡村振兴就有希望了。”

安徽黄山西溪南是网红打卡地,宁静古朴的古村落处处绿意盎然,游客络绎不绝。“以前,村民的老房子年久破败,大多拆了重建,造成‘建设性破坏’,现在老房子成了‘香饽饽’,许多人通过产权转让购买古民居,改建成特有的徽派民宿,有的客房单价甚至高过五星级酒店。”黄山市政协副主席徐玉宝告诉记者。

在黄山,像西溪南这样的古村落还有很多。黄山是徽商故里、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传统古村落数居全国地级市第二。经过精心打造,黄山山下游已经超过山上游,品徽州文化已经成为黄山游的拳头产品。村民变身旅游接待户后,不仅富了口袋,还富了脑袋,素质得到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湖南詹家岗村以前是贫困村。后来,秉承城头山“中华城祖,世界稻源”的天然禀赋,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资源整合,旅游带动,成为澧县乡村振兴一张亮丽的名片。以前,全村3257人,半数以上外出务工,留下的多为老人小孩及残疾人。如今,吃上“旅游饭”后,返乡就业创业者越来越多,乡村也焕发勃勃生机。

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乡村厚植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

调研组了解到,两地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集中文化资源和项目向基层倾斜,着力补齐文化小康短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科技兴农、就业培训等活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深做实讲好身边人脱贫攻坚、致富圆梦的故事,激发思富思进内生动力。积极开展新乡贤评选,大力弘扬新乡贤精神。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努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美丽家园。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做优农民歌会、乡村春晚等活动,让农民当主角,活跃乡村文化生活。订单式“送戏进万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农村演出市场。加强主题文艺创作,多维度讲好乡村故事,用作品热情讴歌山乡巨变。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等独特文化资源,组织开展民俗民族节会活动,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调研组表示,这些举措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也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激发了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的激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凝聚起了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富民 为乡村振兴提供生产力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振兴,而文化是现代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大力挖掘乡村地域文化资源,可以有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近年来,不少农村不断涌现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比如乡村旅游、农业休闲和农村电商。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不仅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也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湖南省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经济”的理念,以文创引领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把文化艺术全面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着力构建体验导向型文旅新场景。强力推动实施“景区带村”“小镇带村”重点文旅项目。据悉,在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中,有41%是文旅扶贫重点村,文化旅游走进乡村生活已成为最直接、最可持续的扶贫方式。

为此,湖南省成立了全国首个乡村旅游研究院,组织开展乡村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充分挖掘透着乡情、乡俗、乡恋、乡愁的原生地域文化,将传统民俗与时尚创意完美融合,加强体验导向型文化旅游产品研发能力建设,推动精品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建设。

此外,湖南省还将乡村文化建设与农业品牌建设结合起来,挖掘乡村地理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讲好农产品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竞争力。安化生产黑茶历史悠久,其制作技艺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化黑茶还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安徽省则通过挖掘、整理和利用乡村民俗文化遗存,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有的地方将乡村游客服务中心与民俗馆、阅读空间等文化服务设施相融合,拓展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还有的以乡村旅游推动“乡村三变”,即整合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推动乡村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农民变房东,不仅促进就业增收,也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

安徽既是农业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潜山2018年8月就以“文化旅游”特色成功实现撤县设市。该市“依托舒席、桑皮纸、陶器等非遗保护和传承,通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项目建设,以‘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构建‘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的产业链条,辐射带动贫困群众近万人脱贫”的做法得到调研组充分肯定。调研组表示,非遗项目走活态传承、产业化之路,不仅有利于自身良性发展,还会为乡村旅游赋能。

“文化渗透性强,关联度高,要通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文化和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资源要素对接,实现‘1+1〉2’的效果。”调研组提出,各地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谋划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认真梳理文脉资源、提炼文化符号、打造文化地标,布局“文化+”项目,重点扶持文化旅游特色村镇建设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让乡愁有守望之地、文脉有寻根之处,发展有传神之笔,切实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育民 为乡村振兴提供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13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段时期以来,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葬礼“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等问题在部分农村地区比较突出,成为乡村振兴中亟待革除的弊端。

“你们这结婚需要多少彩礼?是不是也要一‘动’(汽车)不‘动’(房子)?”“你们红白喜事怎么办?是不是还要连吃几天?”调研组每到村庄总要就此问题与村民们深入攀谈。

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

位于安徽合肥城郊的大小岭南片区是合肥市蜀山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当地负责同志告诉调研组,当地村民开始流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集体婚礼,简朴而隆重,省钱又省事,现在甚至还吸引了城里人来参加。

“这个变化很好。”调研组表示,在培育文明乡风过程中,既要立足乡村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吸取城市文明和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詹家岗村距离著名的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只有1.5公里,是澧县乡村振兴的核心示范片区。该村支部书记向调研组介绍,村里自从成立红白理事会后,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的陋习大为改观,目前婚丧嫁娶办酒席已有合理的标准和要求,而且基本不收礼金。

这是安徽湖南两省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安徽省围绕强信仰、强信念、强信心,努力把思想统一起来,政策宣传下去,精神激发出来。抓好“学习强国”乡村大喇叭全国试点,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创新推出中国文艺名家看安徽、送文化年货、乡村春晚、送戏进万村等特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观落细落实。深入推动“安徽好人”评选,在全国率先探索“层层推、天天见、处处敬、个个帮、人人学”机制。出台党员干部移风易俗禁止性规定,陈规陋习较突出的皖北地区群众礼节性开支下降近80%。不断扩大家风家教参与面,全省近200万户家庭参与立规立训。创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8049个,引导群众自觉尊良俗、去低俗、弃恶俗,铸精神之魂、传历史之根、扬文明之风、显时代风尚。

湖南省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余不办”,全省所有行政村建立红白理事会、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和村规民约。全省300多万名党员和公职人员签订承诺书,省文明办、民政厅、纠风办加强日常督查,督促整改问题2.1万余个。积极开展“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创新开展“四季同行,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出亲情季、成长季、丰收季、诚信季“四季志愿服务”活动。策划推出潇湘家书活动,倡导优秀家风。着眼培育时代新人,建设面向农村学生的“芙蓉学校”,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创新开设“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调研组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