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
过建春:补齐短板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报发布时间:2020-07-07 10:42:42

原标题:

过建春委员:补齐短板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海南迎来千载难逢的全新发展机遇。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建设海南自贸港,是习近平总书记兑现向世界承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具体体现,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自贸港建设要求高、任务重、压力大,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海南全省上下乃至国家相关部门辛勤耕耘,付出艰苦努力,特别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人才短缺、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等短板,修炼好内功,为加快自贸港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其他自由贸易港相比,海南自贸港面积最大,且有80%的土地在农村,有60%以上的户籍人口在农村,一二三产中有20%以上是农业。近年来,海南农村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村绝对贫困基本得以消除,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小、散、弱”等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竞争力不强、效率不高,农民还不富裕,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建设海南自贸港最大的短板是农村,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农村,需要找到一条有效途径尽快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短板转化为优势,努力将广大农村变为自贸港建设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优质劳动力供给基地、土地等后备资源储备和供给基地,让广大农村成为海南自贸港的民宿文化公园、生态后花园、承接现代生态产业发展的拓展基地。

将短板转化为优势,要加快制度创新,破除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制度藩篱,推动自贸港城乡深度融合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集体成员和产权结构的封闭性,为入乡入村创业的外来人才和社会资本、技术等要素融入当地农村发展竖起了一道无形的玻璃墙。要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封闭。可以借助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契机,利用自贸港建设的制度集成创新优势,分类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将土地变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吸引人才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创新创业、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载体和资本。

将短板转化为优势,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可以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打通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化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通道,将废弃的公益性建设用地作价入股与其他资本合作发展乡村产业,或租赁给企业经营使用。盘活闲置宅基地,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加快制度创新,探索“3+X”集体经济混改模式,充分运用海南自贸港政策的放大效应,以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吸纳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围绕本地乡村产业发展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承接自贸港各种优惠政策并吸纳人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将短板转化为优势,要建立其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激励机制。应利用自贸港建设中允许大胆闯、大胆试的制度优势,积极为入乡入村创业者和各类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者提供好的创业环境,给那些回乡创业、下乡送医支教、助困扶贫的人提供较好的住房和生活条件。有条件发展民宿和乡村旅游的地区可以引入工商资本合作开发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文化工作室等。在干部选拔使用中,打破所有制和城乡界限,适度向农村基层工作者倾斜。在政府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中,适度向农村创新创业者倾斜。

将短板转化为优势,要加强科技对农村产业的支撑作用。要达到自贸港建设高标准要求,农村产业发展必须加快提质增效,这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政府可以将提升热带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科技支撑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提高各个环节的科技支撑能力,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列入海南省下一步的乡村振兴行动方案中。从财税政策支持、评价激励导向、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加以扶持引导,鼓励更多科研机构、社会力量参与,激发企业提质升级的内在动力。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