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要闻>>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渝检查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法制日报发布时间:2020-06-16 11:12:38

原标题:为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组在渝检查侧记(上) 

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组在重庆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查。 

6月10日至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白玛赤林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重庆开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执法检查。

当执法检查组来到重庆市江津区一家高粱产业园时,这里的场景让执法检查组成员感到几分惊喜——虽然仍有两三处小山丘一样的地块零散分布,但除此之外的集中连片高粱地,也有着几分华北平原耕地平坦广阔的模样。

在进行宜机化改造前,这里大多是坡耕地。几年前,当地在坡度较小的区域采取缓坡化改造,在坡度较大的区域采取梯台式改造。宜机化改造后,高粱种植在这里已经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

“重庆市将农业机械化工作纳入‘三农’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强力推进,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执法检查组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白玛赤林在检查时强调,贯彻实施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将法律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

重庆市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耕地面积3677万亩,其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51%,单块耕地面积在一亩以下的占80%以上。在这样的土地条件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同步解决农村土地整治问题。”重庆市副市长李明清在作情况汇报时说。

在农业机械化推进过程中,重庆经历了“以机适地”到“以地适机”思路的转变。

前些年,重庆采用了“以机适地”的思路来发展丘陵地区农机化。为此,重庆大力发展微耕机。微耕机的运用大幅度提升了农机化水准,但随着时间推移,微耕机已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

执法检查组在江津区黄庄现代粮油科技示范园区检查时,工作人员介绍说,以前是“以机适地”,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一台机器可以用在这块土地,但却不能开到另外一块地里,工作效率会很低。现在是“以地适机”,让土地来满足大中型农机作业的需要。

近年来,重庆在全面推进浅丘平坝地区农机作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采取“小变大”“短变长”“陡变平”“弯变直”“互联互通”和土壤培肥熟化等技术措施,集中连片开展“改地适机”,加快向坡耕地、“鸡窝地”等农机作业禁区“进军”。

截至2019年,按照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田园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七化”要求,重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35万亩。同时,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50万亩,整治后的宜机化耕地平均新增面积3%至5%,实现了“100%的地块机器能自如穿梭、100%的作物机械操作能及”。

“重庆‘以机适地’和‘以地适机’方面的工作都很到位,我觉得这个经验对于我国很多地方都可以适用。我们不能在提到机械化的时候就喊‘大机械’,也要考虑到因地制宜推广微型机械。”执法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龙庄伟说。


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

值得注意的是,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有一个前提——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连片流转。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国家支持和保护农民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织区域化、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区域化、标准化种植为借口,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因此,重庆市在宜机化改造前,就在思考并落实一件事情——不仅要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还要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6月11日,执法检查组到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检查农机服务工作情况时了解到,该合作社已经成为稻谷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专业合作社,可以为农民提供“订单式”服务。

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周元贵告诉执法检查组,除了为农民提供农机服务,还鼓励农民入股。

“我们实行产量保底,打个比方,我们划定了亩产900斤的标准,如果亩产低于这个数,我们来给补齐。如果超过这个数,超出的部分,我们按照比例和农民分红。这样的话,农民是‘旱涝保收’,我们是通过农业机械化来降低成本,算是双赢。”周元贵说。

执法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德印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紧密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来进行,“全国多地农机股份合作社在探索过程中,为农民提供全链条或者单个环节的服务,你们也可以围绕这个体系来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还要尽可能地给农民更多优惠”。

在重庆市的推动下,土地流转面积由2004年的不到200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1530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00万亩,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7.5%。

一批适合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农机具的广泛应用,不仅让大量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还进一步缩短了劳动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农村生产力得到明显提高。重庆市农业劳动生产率由2004年的0.76万元/人提高到2019年的4.4万元/人,增长4.8倍。全市第一产业劳动从业人员由2004年的800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530万人,增加非农就业270万人,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

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还催生了代耕代种、机播机收、统防统治等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职业。2019年,全市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18.14万户,从业人员近30万人,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1000万亩次,年产值达到12亿元,以农机服务为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快成长。


提升特色产业机械化

近年来,重庆市农业机械化除了在粮食作物耕种收全环节推广应用,在特色产业发展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广泛。比如,果园深松机、旋耕割草一体机、榨菜联合收割机、金银花烘干机等高效专用农机的推广使用,提高了柑橘、蔬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带动全市特色产业面积发展到3075万亩。

但仍有不足的是,花椒等一些大规模种植的特色农产品还没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深入应用。

“既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地形开发出对应的机械,那么是否可以考虑针对一些农产品开发出特定机械,从而完成该农产品的深加工?”龙庄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对于龙庄伟的话,李明清深有感触。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经常帮家里采摘花椒,一不小心就会刺到手。我之前还问市农科院的同志,什么时候能实现机械化?事实上,研发这种机器成本很高,而且市场需求不是很大,所以很少有企业会在这方面下功夫。但也要看到,当这个品种的种植成规模之后,加快推进农机化向更多经济作物拓展,是有必要的。”李明清说。

执法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代表于集华说,重庆在一些特色产业上已经开始深入应用特色农业机械,接下来可以把农产品的范围放得宽一些,从而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在农产品中的应用。

执法检查组成员、全国人大代表谢德体认为,应当实现市场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深入应用农机来加强农产品产业链的建设。同时,建议将宜机化改造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水平。(蒲晓磊)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