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工作>>
郭进:让古生物化石活起来、动起来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云南人大网发布时间:2020-06-02 15:11:02

原标题:让古生物化石活起来、动起来 不断提升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成效——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澄江化石科学研究博物馆副馆长郭进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澄江化石科学研究博物馆副馆长郭进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澄江化石地与抚仙湖是玉溪乃至云南省的两张世界级名片。澄江化石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结合澄江市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您认为在哪些方面能够发挥作用,为此类城市的新建设和新发展提供借鉴?

郭进: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帽天山的澄江化石地于1984年7月1日被发现,是当之无愧的动物起源圣地,是5.18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生命快速辐射演化的见证,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2012年7月1日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乃至亚洲唯一的一个以化石类为主题的世界自然遗产。

抚仙湖是全国第二深淡水湖泊,蓄水量206亿立方米,至今仍保持I类水质,占国控重点湖泊I类水量的91%,是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抚仙湖和帽天山毗邻而存,已成为两张世界级名片。

201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澄江县,设立县级澄江市,当前澄江市正在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玉溪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独有”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健康养生城市、国际会议中心城市。我觉得,澄江化石地在“3个国际城市”打造中将发挥突出的引领带动作用。一方面,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是融知识性、科技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科普教育及科普研学基地,能吸引大量的科研团队及游客,将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品牌影响力,极大促进研学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在抚仙湖流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十三五”期间,抚仙湖保护治理投入达399.17亿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四退三还”、耕地休耕轮作、环湖截污治污、“森林抚仙湖”等保护治理公益性项目逐一实施。通过各方的不断努力,将把抚仙湖流域打造成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让“生命摇篮、山水澄江”的综合品牌效应将更加突显,为“3个国际城市”建设注入发展新动能。

新华网:如何让化石“活”起来,把故事“讲”出来,一直是澄江化石地人努力工作方向之一。去年,澄江化石古生物群主题的VR电影《寒武纪家园》亮相威尼斯电影节,您认为今后在宣传和展示澄江化石地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郭进:澄江生物群作为5.18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完整记录,展示了最早的复杂海洋生态系统,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但其地层时代久远,化石标本个体小,观赏效果不佳,如何让大家更直观、更轻松地认识澄江生物群化石和早寒武纪时代的生物面貌,让化石“活”起来,把故事“讲”出来,一直是澄江化石地人努力工作方向之一。

近年来,我们也基于对化石本身的特点,积极开发了一批以澄江化石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如吉祥物、文具用品、旅游纪念品等一系列产品。同时应用当下科技前沿的机械模型、柔性屏、透明屏、高清LED球型屏、AR、VR、智能体感互动等硬件技术设备和多媒体视频技术,让冰冷僵硬的古生物化石活起来、动起来,这些在我们新馆的展陈中都有具体应用。

今后我们还会基于现有基础,在增加游客参与性和互动性等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我们会开发一系列针对不同主题的研学课程,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过程掌握科普知识。

新华网:随着科学家对澄江化石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有哪些新发现走进人们的视野?

郭进:1984年澄江化石地生物群发现以来,已发表论文数量700余篇,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是我国目前在重要刊物上发表数量最多的化石遗址,科研成果不断更新,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科学界对澄江化石研究的深入,近年来,随着CT、静电扫描、荧光扫描、光谱仪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澄江化石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活跃期。比如,最近用CT扫描技术发表的文章,把5.18亿年前生物体结构清晰有效地360度展示出来,在不同的化石标本上“解剖”出了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又如,4月29日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的一篇文章,用荧光技术清晰地展示了虫体携带的受精卵,提出了早期生物的“权衡机制”理论。目前澄江生物群的研究由最初的生物属种的描述,深化到了生物门类的演化特征、个体发育、生活习性层次,拓展到全方位的身体结构研究和埋藏学研究等多学科融合领域。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最近几年内研究成果还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将有更多更新发现走进人们的视野。

新华网:云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目前的建设进展情况如何,计划何时正式开馆?将为人们呈现出怎样的特色和亮点?

郭进: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2014年开工建设,占地200亩,总投资6.3亿元,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包含博物馆主馆、球幕影院、游客接待中心、研学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等。2019年9月底博物馆主馆初步建成,10月1日对专家试开放,并征求专家的修改意见对展陈进行修改完善,计划2020年7月初向公众开放。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是个综合类的自然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地球各个地质时期的2万余件藏品,展出了昆明鱼、幻龙、鱼龙、云南龙、沧龙、蛇颈龙、龙王鲸、巨犀、猛犸象等珍贵古生物化石,以及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等珍稀现生动物标本,共计3000余件精美藏品。博物馆采用现代的光电技术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诠释了寒武纪动物世界和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代表了当代博物馆的先进水平,具有展示与教育、科研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为一体的特点,对推进古生物的研究、普及生物演化科学知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该馆在2019年荣获“中国十佳科普研学品牌”,利用“一馆、一院、三中心”向青少年开展自然教育和科普考察研学教育,全面开馆后,将成为国内极具特色的研学品牌和科普教育基地。

新华网:2017年云南省已经出台《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条例执行情况如何?市民和游客还需要采取哪些行动加强对澄江化石地的保护?政府还要从哪些地方持续给力?

郭进:2017年7月1日,云南省颁布实施《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标志着澄江化石地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意味着保护进入了更加法治化、规范化的阶段。多年来,在保护和监管的力度持续高位下,澄江化石地未曾发生过任何偷挖盗采的现象。为增强周边居民和游客的保护意识,化石管委会每年组织专题讲座,招募志愿者进行宣传发动,在人员密集场所向公众宣传《云南省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通过与新华网合作举办澄江化石地宣传口号征集、澄江化石地勘界立标志愿者活动等,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创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运用新型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严格监管,不断提升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成效。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