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万丹:让永利村“变形”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发布时间:2020-04-22 10:33:41

原标题:永利村“变形”记

一条条水泥路如同玉带在青山绿水间蜿蜒,一栋栋农家小院在花香四溢的果园里交相辉映静怡祥和……近日,走进云阳县巴阳镇永利村,眼前的这一幅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从曾经的“脏乱差”蝶变为“美丽乡村”,当地村民们无不对巴阳镇人大代表、永利村党支部书记万丹竖起大拇指,发出由衷地感叹,“多亏了村里的这只‘领头雁’。”


留下来的本土人才

永利村位于巴阳镇西部,距镇区6公里。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底子差,除了主干道外,产业路、机耕道匮乏。

年轻人不愿待在村里,只能外出打工寻找出路,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

2014年,镇党委、政府着力培养本土人才,找到了30岁出头的万丹。他思虑再三,答应留在了村里料理村民们的“油盐酱醋茶”。

2016年底,万丹成功当选该镇十八届人大代表。同年,恰逢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万丹又成为了永利村党支部书记。

2017年初,永利村计划将居民集中点的一块烂泥地修建成橡胶篮球场,经过前期讨论、协调,村民纷纷表示支持。谁知,当工程施工快过半时,附近居民老崔却气冲冲地“占领”了施工现场。

“这是给乡亲们办的好事,不能搞成‘半拉子’工程吧。”万丹硬着头皮来到老崔家里,想来当面问问缘由、找找症结。老崔却板着冷脸,连连摆手,就是不理他。

通过多方打听,万丹终于了解到,老崔认为修篮球场影响了他家的生活。一次,两次,三次……万丹隔三差五登门拜访,讲政策、说利弊,终于用诚心打开了老崔的心结。


倾听民声 纾解民困

经过这场风波后,曾怀疑万丹能力不足、经验不够的村民,开始转变态度。万丹渐渐走进了村民们的心里。

作为镇人大代表,万丹时常挨家挨户走访,认真倾听民声;还邀请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一起群策群力,解决实际问题。

不少村民反映,一到下雨天,村里集中居民点污水和雨水横流,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万丹在镇政府和污水处理厂两头跑,几经协调,终于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

在万丹的影响下,永利村的党员干部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队伍。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乡亲们筹资修路、自谋发展的风气逐渐盛行起来。近年来,在万丹的号召下,村民们筹集资金45万元,在村组公路建了30多个错车点,修建了5条产业便民路。 

该村村民杨得富高兴地说:“原来没修路之前,我们要把柑橘枇杷挑到5公里外的谭家坝下面去卖,路修了之后,外地的商贩直接开车到山上来收,方便得很!”


助力产业发展 不搞“花架子”

“搞产业不能破坏生态,既要给老百姓‘金山银山’,更要保住绿水青山。”镇村两级为脱贫产业找不到发展路子,一筹莫展时,万丹谋划起了产业发展的新蓝图,“种植多年的经果林不能丢,莲藕作补充,蔬菜也能让村民短期见效益。”

同时,万丹专门请来县里的农业专家,在一起调研论证后给出了建议,得到村民们的一致认同。村集体流转近800亩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聘请专业人员王平文进行管理,逐步探索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猕猴桃、碰柑、纽荷尔和300亩莲藕顺利完成栽种。

“看得出来,万丹不是搞花架子。”该村贫困群众温书华说,他家4亩撂荒地以每亩每年450元的租金流转给了村里,他还在合作社里打工,每天有60元至80元的工资收入。

“100亩大棚蔬菜见到了效益,近400亩莲藕也将喜获丰收。”提起目前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王平文兴奋得很,扳起手指算起了细账:去年100亩大棚蔬菜收入了近50万元;莲藕总产值200余万元。

在万丹办公室的墙上,一张巨大的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图清晰描绘了该村发展的未来。

他说,该村还将打造集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康养休闲为主题的现代新型生态产业园,努力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徐江滔)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