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工作>>
陈瑞爱:堵上野生动物养殖和走私漏洞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法制日报发布时间:2020-03-10 10:49:51

原标题:陈瑞爱代表建议 

修法时堵上野生动物养殖和走私漏洞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的这一决定,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多个科研结果表明,导致这次疫情的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此次疫情带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确保每一项法律措施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落实。”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瑞爱说。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经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拟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加列入常委会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并加快动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进程。

陈瑞爱认为,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时,要补上野生动物养殖和走私漏洞,进一步严厉打击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并进一步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

“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利于从源头预防疾病的发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应依法推动法律不断完善,使其成为促进民生、为民服务的手段。”陈瑞爱说。


信息不通畅暴露管理漏洞

陈瑞爱建议,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时,补上野生动物养殖和走私漏洞。

“此次疫情暴发,暴露了我们对于野生动物养殖、走私的管理漏洞。如今国内猎杀野生动物用于食用的情况已经不是主流,市场上的野味更多是来源于养殖和走私。我国日后对于野生动物的供应问题,应当将重点放在养殖和走私管控上。”陈瑞爱说。

例如,在穿山甲的走私上,应当与东南亚国家加强交流沟通,共同开展打击走私行动。除了法律上配合外,还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的政策,给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设立穿山甲保护基金,在走私地区当地解决问题。

陈瑞爱认为,在堵上养殖和走私漏洞的同时,还要弥补交易端管理漏洞。

没有交易,就没有杀戮。既然有人愿意买、愿意吃,就必然有人愿意冒着违法的风险猎捕和交易。这也是为什么明知有法律对野生动物实施保护的情况下,交易仍然不停,甚至公开交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内的猎杀环节是最容易管控的,国外的猎杀环节,我国缺乏地域管辖权,只能通过国内的交易管控来反作用于猎杀环节。但交易环节出现的多头管理,是我国野生动物交易难以制止的真正原因。非法捕杀由公安部门处理,非法养殖由农业部门处理,市场交易由市场监管部门处理。各部门的信息不通畅,造成管理上的漏洞。”陈瑞爱说。

陈瑞爱建议,野生动物交易明确统一由市场监管部门处理,在野生动物养殖转型时,要求所有交易者提供相关证明,无法提供证明的,以非法交易野生动物来处理。在所有的野生动物养殖都纳入一般畜牧业常规养殖管理体系后,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处理不在养殖名单上的野生动物,根据情况来处理,发现非法养殖的,请求公安和农业部门协作,发现是属于猎杀的,请求公安部门协作。


严厉打击滥食野生动物行为

决定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为导向,扩大法律调整范围,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对于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如何进行严厉打击?

陈瑞爱认为,必须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地迅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执法行动,形成强大声势,打击乱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和走私、非法经营野生动物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更加严厉的惩罚。切实强化野生动物分布区的野外巡护和看守。在野生动物分布的山头、地块、湖区,组织力量加强巡护和看守,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依法制止和惩处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损毁野生动物栖息地、干扰野生动物生息繁衍活动的行为,并收缴或清除兽夹、兽套等非法猎捕工具。

“还要全面检查野生动物经营利用场所,清理整顿非法经营利用行为。尤其是对餐馆饭店、花鸟市场、药用野生动物原材料集散地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较集中的场所,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经营利用非法猎捕或走私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进行清理整顿,并依法惩处。”陈瑞爱说。

此外,还要加强林业部门与海关、边防、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协调行动,综合整治,严查走私、非法运输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


引导民众正确认识野生动物

“告别野味,还要主动通过多种媒介引导民众健康饮食,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从源头预防疾病发生。”陈瑞爱说。

陈瑞爱指出,民众理解的野生动物和法律上的野生动物并非完全一致。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民众理解的野生动物,是指在大自然的环境下生长且未被驯化的动物。

“由于理解不同,相关部门对野生动物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导致野生动物食用和交易行为屡禁不止,百姓冒险食用,引出未知的、不可预估的公共卫生风险,也导致公共卫生风险管理难度大、控制难。因此,要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就必须用百姓知晓、农贸市场容易识别的方式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让法律落到市场、民众生活中。”陈瑞爱说。

此外,还要改变一些人“野生动物可以滋补身体”的迷信看法。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鹿茸能补血、五灵脂(鼯鼠粪便)能止血、穿山甲鳞甲能通经下乳、消肿排脓……动物类药材成为“滋补”的代名词,且以野生为佳。这种对药食同源的过度迷信,导致民众对野生动物的追捧,冒险交易、食用,屡禁不止。

事实上,无数的实验都证明了野生动物营养价值并没有那么神奇,不仅如此,野生动物还经常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病毒。例如,三文鱼、大马哈鱼、金枪鱼等作为异尖线虫的中间宿主,其体内感染的异尖线虫如果进入食用者体内,虽然无法发育为成虫,但其幼虫对人体的伤害也不容忽视。而蛙和蛇作为常见的被食用野生动物,则是某些迭宫绦虫最喜爱的中间宿主。

陈瑞爱指出,即使对野生动物进行极度彻底的烹煮,也并未摆脱毒物富集的风险。在自然界中,重金属等污染物会通过较低营养级生物进入生物链,传递到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导致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无法分解代谢的有害物质堆积越多,且重金属无法有效去除。事实上,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最权威的推荐,根据其内容即可做到健康饮食。

“无论是明确野生动物的概念,还是破除‘滋补身体’的迷信思想,都需要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更广泛地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倡导保护新理念,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发动人民群众关注、支持保护执法行动,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陈瑞爱说。 (蒲晓磊)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