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观点评论>>
以“预算之治”助力“中国之治”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人大》发布时间:2019-12-12 09:49:18

原标题:评论:以“预算之治”助力“中国之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人大预算监督、看好国家“钱袋子”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财政预算,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财政预算是否科学合理,关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风险和挑战,我国经济依旧是风景这边独好,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财政收支也保持较高增长水平。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8万亿元,预算支出再创新高,达22万亿元。2019年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6万亿元,预算支出达19万亿元。每年数额巨大的财政资金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效果好不好?这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也是人大预算监督的重中之重。

作为人大监督的“牛鼻子”,人大预算监督把财政预算看住了,把国家账本看好了,就能够在制度层面使得财政资金用在急处、用到实处、用出效益。然而,过去政府预算审核管理和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重点主要是赤字规模和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对支出预算和政策关注不够,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策实施效果关注不够,不利于发挥政策对编制支出预算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不利于提高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显然,这也不符合新时代新形势发展要求。

如何加强和改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以适应时代发展所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作出决策部署,实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改革,并要求对支出预算和政策开展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这意味着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范围和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充、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表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是新时代健全人大监督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改革部署,意义重大,将有助于更好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一年多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法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探索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完善程序机制,持续加强对支出预算和政策的审查监督,认真督促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在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方面,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实现了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大账本”的审查监督全覆盖;监管方式从过去对预算草案、预算执行结果报告的“事后”监督为主,逐渐向预算草案编制和政策制定的“事前”环节、预算执行和政策实施过程的“事中”环节延伸和拓展。

在审查监督内容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比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发展大局和民生热点,就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等政策方面加大预算审查监督力度。全国人大常委会持续对重点领域预算支出开展精准监督,如2018年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财政医疗卫生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2019年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各地纷纷建立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向人民群众晒出了国有资产“家底”;进一步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监督工作机制,增强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的刚性和实效。

在审查监督方式方法方面,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比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普遍加强预算联网监督,对财政预算支出和政策进行实时、动态监督,让政府每一笔钱都纳入人大监督的视野。一些地方探索开展特定问题调查,切实提高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实效。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决不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改革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人大预算监督走细、走深、走实,推动人大预算监督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努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中国之治”贡献人大力量。(李小健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