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观点评论>>
坚守媒体生命流量抵御网络暴力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报发布时间:2019-12-09 16:09:46

坚守媒体生命流量抵御网络暴力

专访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

网络暴力现象涉及领域众多,本报于12月2日就这一话题进行重点报道,邀请政协委员、互联网法院法官发表看法,在微信小程序“假如我是委员”中也被热烈讨论。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请她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继续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编者

作为从事新闻学研究的学者,在网络刚刚开始普及之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就注意到网络暴力现象,并撰文呼吁:加强监管,规范网络言行。

很多人认为,在网络上发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由——以虚拟身份享受比现实世界更大的自由,但其实任何一种自由都是有法律边界的,世界上没有不受监管的自由,在网络上亦是如此。王润泽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文中提议应加强互联网内容监管,不能任由网络言论享受无限制的自由。采访中她补充到,有些人并不了解真实情况,就站在自认为正义的角度发表言论,最后事实证明他是错误的,那么从理论上他们都欠当事人一个道歉。这种现象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并不少见。王润泽说,她坚决反对网络暴力:“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由此带来的网络暴力事件,其影响就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虚拟世界了。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这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规范网络言行迫在眉睫。”

作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明星等公众人物首当其冲,如近日韩国两名女艺人就因遭受网络暴力事件,先后自杀身亡,血淋淋的惨剧昭示着网络暴力的巨大危害性。王润泽以民国演员阮玲玉为例,指出红极一时的阮玲玉最终选择服安眠药离开人世,亦是因为遭受了当时报纸上诸多不当言论的中伤,与如今的网络暴力如出一辙。王润泽说:“现在网络承载了部分媒体的功能,有很多媒体平台,人们习惯将之统称为新媒体,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报纸刚刚诞生的时候,就是当时的‘新媒体’。在这样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平台上,言论如果没有受到有效管控,很容易发展为语言‘暴力’,所以不能因为它具备‘新’的属性就放松了监管,越是新鲜事物,越应该从开始就立好规矩,做好监督环节。”

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中,追求流量的不良风气是网络暴力现象蔓延的“帮凶”之一,为了流量,部分网络媒体甚至歪曲事实、忽略真相。王润泽认为,这只是暂时性的现象,“当这些‘泡沫’消失,互联网逐渐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媒介时,真实、尊严等当下时而被忽略的东西就会回归。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今天所谓以技术进步为依托的各式‘新媒体’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在历史上都能找到与之相呼应的东西,报刊、电报、广播、电视……这些媒介刚出现的时候,对于大众而言都是新鲜的,现在人们追捧的流量,就相当于当年的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其数据多少与内容质量没有完全的正比例的关系,网络媒介的发展需要流量的‘泡沫’带来新鲜度,因为它能够吸引眼球,引起人们关注;但是随着时间流逝,真正留在人们心里的,对社会发展进步有重大影响的,应该是真实、客观、有益的高质量信息,这才是主流媒体的生命流量。”

遏制网络暴力的手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其中实行网络实名制呼声很高。对此王润泽提出一个问题:“从当前新媒介环境发展现状的实际出发,是人们不假思索的被动适应这个环境还是环境为人服务?应该明确,新媒介环境应该为人服务。实行实名制,是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的重要举措。”她认为不论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实名制能够提醒身处互联网世界中的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认识到自己应遵守的规则和应承担的责任,由此形成对自身的约束力。“当然,我们现在更要警惕另外一种极端现象,某些App过度搜集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不当使用这些信息,造成很多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滥用。”王润泽补充道。

针对网络暴力现象,王润泽认为,除了实行实名制等措施,提高网民的法治意识、文明上网、理性讨论应该成为公认的网络社交准则;此外,还应完善相关的互联网立法工作。她提到,近年来公众对网络暴力现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抵制、维权行为,这说明我国在网络暴力方面的监管已经开始起效,相关的法律规制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保护和监督网络环境。“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与我们客观世界大有不同,对我们的执法、执政都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点,积极了解、研究,才能将很多问题在萌芽阶段消解掉,不要等到出现关乎人命的事件再去弥补漏洞,因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赵爽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