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要闻>>
守住乡情 留住记忆 焕发新颜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网发布时间:2019-11-01 10:15:00

原标题守住乡情 留住记忆 焕发新颜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与民建中央“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合调研组赴浙江调研纪实


编者按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后出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去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启动,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等行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初步构建。

10月14日,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结束不久,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与民建中央“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合调研组便踏上了赴浙江的调研行程。调研组一行走村入户、深入了解到了浙江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许多典型经验和鲜活案例,学习浙江经验的同时,也积极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出谋划策。赴浙江调研既是委员们取经之行,也是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问路之旅。


带着使命去调研

“这是中央政协工作会议召开后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的第一个调研,我们要在调研中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和要求,把广泛凝聚共识、强化委员责任担当贯穿调研全过程。”调研组在温州会合的第一天,组长马中平就向全体成员提出了要求。短短5天时间,调研组深入4市7县15个自然村,既调研农村公共场所、又深入农户家里,既看面又看点,既听工作人员介绍、又与村民深入交流。为了节省时间,委员们白天调研,连续4个晚上召开内部研讨分析会讨论收获和思路。整个行程紧张又辛苦,但大家都表示很充实。“一定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放在心上,把委员的责任扛在肩上!”张兴赢、张云勇两位年轻委员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点工作部署,按照全国政协领导要求,确定的本届内每年重点跟踪推动的课题。在去年调研的基础上,今年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与民建中央开展联合调研,与民主党派中央、有关界别的委员、专家一起察实情、找问题、想办法,调研力量更强了。

“这是我前段时间在陕西调研农村人居环境形成的报告,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是我们民建的同志在湖南调研的成果,供大家参考。”“这是我来之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待会儿大家可以传阅一下。”“去年我也参加过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调研,有一些想法,我提前整理了一下……”为了这次调研,调研组组长马中平、吴晓青分别带队开展了预调研,其他成员也积极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第一天晚上的调研组内部分析会上,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交换资料和信息,定方向、划重点,为调研做好了充分的预热和准备。

临时党支部会议,对党员委员提出了要求,进一步凝聚了党员委员的思想共识,提升了战斗力;两场基层群众座谈会,使调研组成员听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4场调研组内部座谈会,委员、专家们的思路及时交流、想法充分碰撞;与省政府相关部门座谈会,又从全省角度了解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总体状况。调研期间前后召开了8场座谈会,每一场都收获满满。这次调研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之后,政协委员履职新风采。


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10月的浙江酷热退去,秋高气爽,正值桂花盛开。走在清新的乡间小道上,一路金桂飘香。

调研的第一站来到了温州市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苍翠的古树、肃穆的祠堂、缓流的溪水,湖中央两只黑天鹅悠闲地梳理着羽毛,时间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据村党支部书记汪世昂介绍,屿北村始建于唐代,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当年部分老屋出现坍塌,村民改善住房的愿望非常强烈。2013年,永嘉县政府提出“整村置换”模式。可要在新村置换新房,就得放弃祖屋产权,要让“恋旧”的村民全都同意谈何容易?“为了推进项目,我们当初可是费了不少劲啊。”回忆起当初带着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的场景,汪书记仍很感慨:“签约过程中开了不下百次的协调会,主要还是突出党建引领,由党员干部带头签字、走访、宣传,群众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新旧对比,很有获得感,真正体会到这是为农民办好事,对村‘两委’工作更加支持、也都满意。”

在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历史的厚重感又转变成了惹人怜爱的小清新。水塘河流笼罩在夕阳余晖下,一座座青瓦白墙的民居整齐地排列着,道路两旁成片的格桑花傲然盛开,田头地角洋溢着色彩斑斓的美。在这里,亲近大自然的民宿应运而生。“我们这里的环境建设都是围绕打造民宿展开的,水泥路白改黑,围绕河道建排污系统,建立保洁员队伍……”村党支部书记陈孝形一一向调研组介绍。据了解,陈书记在外地经营着连锁酒店,为了帮助村民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经验丰富的他因地制宜,带头在村里办起了民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附近居民休闲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塔后村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回乡参与村庄建设。“村民富起来了,改善环境的意愿也越来越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谈到村里这几年的变化,陈书记很欣慰。

到了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村中央的长塘中倒映着白屋、绿树、红花,一个“水下森林”生动地呈现在调研组眼前。行走在富春江岸,或遥望青山,或莅于江边,让人真正感受到南朝文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意境。“要有这样清澈的水质才能有这样的景观!”张洪春委员发出感叹。“美丽乡村是浙江的一张‘金名片’,治好水才能展现出咱们江南水乡的美景。”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嫔珺说。2013年开始,浙江省委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农村,通过抓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个突破口,让广大农村水变干净、塘归清澈,重塑江南水乡韵味。“我们的目的是顺应人民群众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致富’到‘盼环保’的诉求。”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虞选凌补充道。对于浙江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从“整洁美”迈向“生态美”的举措,调研组纷纷点赞:“浙江农村真天堂,发展靠的是共产党!”


农村垃圾分类看浙江

在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幼儿园门口,调研组正巧遇上一群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幼儿园小朋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孩子们稚嫩的童音喊出了未来的希望,“垃圾分类就是要从娃娃抓起!”徐海斌委员忍不住对带队的老师竖起了大拇指。在诸暨市枫桥镇三江村的便民中心,“可回收垃圾积分兑换站”“垃圾分类智力闯关游戏”“废品回收创意作品墙”……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据村干部介绍,为了引导村民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村里便利用原来的便民服务中心,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让参与者在互动体验中深化理解垃圾分类。对此,乔晓玲委员很有感触:“把垃圾分类寓教于乐,做成游戏教育小孩。这方面值得学习。”

大家都说,城市垃圾分类看上海,农村垃圾分类看浙江。浙江整整用了16年时间,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域、运作规范、处理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体系,成功推动农民群众由“垃圾扫出门”转变为“垃圾扔进桶”。2014年开始,启动实施“垃圾革命”的升级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进一步推动农民群众由“垃圾扔进桶”转变为“垃圾分好类”。目前,浙江全省已有73%的行政村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好了,关键在于怎么保持下去?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陈百灵委员考虑得比较长远。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环境与贸易研究中心的李秀香主任认为,要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就必须充分考虑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上级支持与激发村民自治积极性的关系;三是城乡一体化协调的关系;四是农村人才回归与城市用工难的关系;五是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六是乡村振兴中公与私的关系等等。

对于浙江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吴晓青常委赞不绝口:“浙江农村人居环境已经走上了一条从整治到美丽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但是从全国来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注意,要妥善处理乡村建设中同质化的问题。”


因着乡情而留下的乡贤

在浙江的农村,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经济条件殷实,有文化、有能力、有技术,带着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投资建房、带动生产,却不求回报,他们就是乡贤。

“并不是为了挣钱!主要还是情怀。”“留下来还不都是因为情怀!”“吃力不讨好也要留下来,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怀支撑着我们啊。”“情怀”,是乡贤们提得最多的词。

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是一个因花闻名、因花致富的小山村。在这里,调研组背对着青山、面朝着绿水,在宽敞整洁的院坝里与基层干部群众围坐一圈,召开了生动热烈的院坝座谈会。“乡贤投资的资金占多少比例?”作为企业经营者,何一心委员对乡贤投资的情况比较关心。柯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洪江进行了解答:“乡贤的资金主要是投资项目,公共设施的资金还是要依靠政府投入。”对于“危旧房怎么处理、群众不同意怎么办”的问题,中义村支部书记章伟江指出了党员干部带头的重要性:“村里有危房、旧房要拆就是由党员、村干部带头,今年我们村拆了33家、4000多个平方米,其中20多家都是党员的,一定要党员带头,其他的就很好做工作。”座谈会上,退休教师何兆坤组织的“和老师”调解团,兰花大户童水标带领的兰花种植团队都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乡贤的带领下,棠棣人以励志文化、乡贤文化、兰文化精神为原动力,大力发展以兰花为特色、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产业,棠棣村成为柯桥区最具特色的花卉专业村,并成功入选首届“浙江最美村庄”。对于当地的乡贤文化,棠棣村支部书记刘建明很自豪:“因为我生在这儿,所以我就要带着责任去干、带着情怀去干、带着贡献去干!”

对于乡贤这个特殊群体,王权委员很有感触:“他们有几个特点,一是自强不息,东部地区主动致富的精神很强;二是无私奉献,各村书记基本都是义务劳动,待遇与收入不成比例,思想认识很高;三是团结协作,政府、基层组织和老百姓各方共建、共管、共享。”但对于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汪家权教授仍有疑问:“乡贤们都是自发地、义务地留下来建设家乡,这样的人才可以留多少、又可以留多久呢?”

浙江非常重视乡村人才问题,专门组织开展了“青年回乡创业”课题研究,形成《青年回乡创业调查和若干工作推进建议》,2018年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完善培育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拟培育具有一定经营规模、集约化程度较高、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生产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据了解,下一步,浙江将加快形成《关于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推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激发乡村活力。


办得怎么样?群众说了算

在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村的厕所标识牌下,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引起了调研组的注意。村干部介绍,这是浙江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只需要对着厕所标识牌下的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进入项目相应页面,并根据实际需求和真实体验进行评价或留言,客观反映有关问题、不足和意见建议。省政府将汇总整理评价留言情况,供各级政府和省级职能部门参考,并相应采取调查、抽查、核查等方式,确保全省民生实事高质量推进。“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直观体现!”青觉委员忍不住赞叹。

实地走访温州市大若岩镇大元下村时,调研组随机走进了一户村民家中。一位老奶奶正坐在门口,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吃着午饭,悠闲的样子让大家都乐了,“老人家多大年纪啦?”孙承业委员跟老奶奶聊起来。“我九十啦!”老奶奶很开心。儿子儿媳正在院里晾晒当地传统素面,也和委员们攀谈起来:“咱们村环境好,长寿的老人特别多。”

大若岩镇副镇长吕克腾接着向调研组介绍:“大元下村整个村就是个天然氧吧,因此也是一个长寿之村,村里90岁以上老人就有17个。”为了保护好村里的绿水青山,近几年来,大元下村先后投入1400余万元,开展了溪流治理、生态氧吧建设、村容改造等一系列环境整治工作,现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村、宜居村,还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在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街村(金村自然村),调研组走进了一户村民家里,一位抱着小孩的妇女高兴地迎上来介绍说,自己是外地人,因为这里环境好,才愿意嫁过来的。

金村原来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受自然条件限制,先天耕地不足,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村内房屋破旧。随着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实施,易地搬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改造工程陆续进驻金村。2018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此部署了全国第一批地质文化村建设试点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改造,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子漂亮了、水干净了、环境也好了,我很震撼。”对于金村的变化,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李朋德常委很感慨,同时,他也在思考怎么把提升村民的科学素养纳入到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之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效果怎么样,归根结底还得群众说了算。浙江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姚少平说,“千万工程”被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

行走在绿水青山之中,调研组更深刻地认识到“两山”理论内涵丰富、高屋建瓴。委员们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在调研中总结经验,凝聚共识,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出建议,更好地实现了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苏曼 陈颖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