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牛玉琴:生命不息 治沙不息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陕西人大网发布时间:2019-10-30 15:56:35

原标题:生命不息 治沙不息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治沙英雄牛玉琴

10月24日,“40年·深情回眸再出发”采访团的车行驶在榆靖高速上,太阳暖暖的照在毛乌素沙漠上,高速路两旁的红黄参差的树叶静静地伫立在这个温润的季节。在这里有一位治沙英雄——牛玉琴,她曾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她的故事,平凡而伟大。


30年持之以恒 沙漠变绿洲

上世纪80年代初,牛玉琴与丈夫承包了万亩荒沙,开始防沙治沙。为了治沙,她变卖家产购买树苗,举家搬进荒漠。从用人背、用牲口驮运树苗治沙,刚有起色,丈夫却又患病去世,面对亲人的离去,家庭的变故,牛玉琴没有退缩,没有倒下。她立誓:一定要让万亩荒沙披上绿装。30多年间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凭着超常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在毛乌素的茫茫沙海里栽种了2800多万棵树苗,将11万亩荒沙变成了林草覆盖率达80%的绿色家园,将不毛之地变为“人造绿洲”。“过去这都是沙梁,连一根草也不长,都是这样的沙,风一刮眼睛也睁不开,打得脸就像针扎一样。三十年以后,看着是一片绿洲了”,牛玉琴指着一片绿洲感慨万千。


由单一人工到高科技

“现在的治沙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是‘单一’,只有一把铁锹,一个架子车,人背驴驮,栽树是靠辛苦劳动,一天一天栽。”牛玉琴告诉记者,从她的儿子开始,第二代治沙人逐渐用机械取代人工,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治沙造林中。之前的植树都是种一些比较单一且经济效益低的树种,多用于扦插和移植,人工挖坑、人工浇水。现在不断进行多种方式配合栽种,降低了人工栽植劳动强度,用科技提高效率。


时刻不忘乡亲 带领群众致富

牛玉琴对记者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富。”作为人大代表的她时刻不忘乡亲,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经过长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林地逐步有了经济收入,她本来应该顾及一下贫困的家庭,然而她舍小家为大家,投资建起了“旺琴”小学,积极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的号召,投资搞移民工程,将南部山区24户贫困户移到本村,并为移民平整了水地。修通了东坑至金鸡沙村的11公里柏油路,修建道路时资金不足,她把自己的养牛场、养猪场卖掉用来修路。争取资金为本村通了电和自来水,安装了电话、电视装置,为东坑中学修建起两栋教学楼。村子的环境改善了,村民生活富裕了。

同时,作为全国和省市县人大代表,她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积极建言献策,先后提出了《加大非法采砂检查力度的建议》《加快农村垃圾处理的建议》《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等一系列意见和建议,忠实履行代表职责,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


生命不息 治沙不息

牛玉琴说:“生命不息,治沙不息,我要把自己的儿孙、周围群众都带动起来,大家一起努力治沙造林,保护环境。为了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创建绿水青山的好日子。”牛玉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无愧于人民代表赋予她的神圣职责。

牛玉琴不服输的信念唤醒了与命运抗争的力量,她不屈的精神铸起了茫茫沙海的绿洲,她把无私的大爱奉献于这块热土,这里浸满了她的智慧、坚韧、勤劳,这里更是她的信念和追求,她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无声胜有声的励志箴言。(赵欣)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