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要闻>>
全国人大常委会渔业法执法检查直击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湖北人大网发布时间:2019-09-27 08:40:00

原标题:让百姓生活年年有“鱼”

———全国人大常委会渔业法执法检查直击

渔业,关乎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关乎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如何贯彻实施好渔业法,依法治渔、护渔、兴渔,让百姓生活年年有“鱼”?

9月18日至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渔业法执法检查组在我省宜昌、潜江、荆州、鄂州、武汉等地开展渔业法执法检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全程跟随,一路探寻我省贯彻落实渔业法、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好鱼这样养——“我的鱼,养在罐子里”

“我的鱼,养在罐子里。”9月18日上午,在枝江市安福寺镇罐头嘴村,渔丫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易爱武笑呵呵地向执法检查组介绍。

她身后的池塘里,16个蓝色罐体排成两排。罐体采用食品级材质,环保。上部为圆柱体,直径4米,下部连圆锥集污漏斗。

岸上,竖着4个固液分离塔,也是上部圆柱、下部漏斗。“养殖的残饵、粪渣等在集污漏斗中沉淀,通过吸污泵进入固液分离塔实现分离,残饵、粪渣还田作为有机肥,养殖尾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再回流至池塘。零污染、零排放,节能环保,高产高效。”易爱武介绍,每个罐体有效养殖水体20立方米,产量可达1吨以上,而每亩水面可建养殖罐体10套,相比传统养殖模式效益放大10倍。“今年养殖的加州鲈、长吻 、锦鲤行市都不错,去年的投资有望全部收回。”

和渔丫头异曲同工,位于枝江市仙女镇鲁港村的一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池塘内循环养殖流水槽9套,利用固液分流装置和水流保持池塘内部生态净化,实现无害化排放或资源化利用。

一条110平方米的流水槽,产量可达3万斤以上,相当于传统养殖模式的15亩鱼塘。产出的鱼没有泥腥味,口感好。

在我省,“零排放”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入选2019年国家十大引领性渔业技术;首创“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黄鳝人工仿生态繁育、河蟹苗种本土化培育等技术在国内率先取得重大突破……

贯彻实施渔业法,科技兴渔、创新强渔,越来越多鲜美可口、绿色安全的湖北名优水产品端上全国各地的餐桌。


好水养好鱼——小村湾闯出持续发展新路子

9月20日,在鄂州市梁子镇刘斌村高家咀湾,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引起执法检查组的关注。

高家咀湾紧邻梁子湖,常住人口480人。为解决生活污水入湖带来的影响,高家咀湾于今年6月投资建成一套简易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该系统采用多层微生物滤池+人工湿地技术,有效去除污水污染物,处理水量每天10吨左右,排出水质可达一级A标准。该系统管理简易,15年内基本无运营维护,可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符合农村污水治理长效管理需求。

好水好养鱼。近年来,高家咀湾坚持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理念,成立众兴水产养殖合作社和高氏乡村旅游合作社,从原来单一的水产养殖向多业态发展、全产业延伸。

渔业法明确规定,从事养殖生产应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施肥、使用药物,不得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

4天的执法检查中,检查组实地感受到湖北严格落实渔业法、依法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决心和信心——

在宜昌,全市取缔珍珠养殖450亩、围拦围网面积4253亩、养殖网箱3523.95亩;

在潜江,积极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取缔非法采砂点5处;

在荆州,严格规范江河湖库养殖行为,积极推进尾水治理,制定淡水池塘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和尾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

在鄂州,大力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巩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将主城区、开发区、集镇和农村纳入全域污水处理范围;

在武汉,全面退出湖泊拦网、围网、网箱养殖模式,推行“人放天养”绿色生态渔业模式,有效保护湖泊水域生态环境和天然渔业资源。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湖北正加速构建水域生态与渔业生产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渔业发展新格局。


好鱼好水好生活——上岸渔民盼发挥“渔”热

9月19日下午,执法检查组到来时,徐保安正监督流水线作业。他是洪湖威弘鞋业有限公司针车10组组长。

徐保安,洪湖市螺山镇人,土生土长的渔民。2017年拆围之前,他和家人在湖上打鱼为生。

如今,上了岸,徐保安在政府帮助下,进入威弘鞋业打工,月收入5000元左右。

“以前承包80多亩湖面养鱼养蟹,收入靠天收,肯定不如现在稳定。”对于上岸,徐保安不后悔,他认为让洪湖休养生息,是为子孙造福。

整个威弘鞋业,像徐保安这样的上岸渔民共有205人,分散在针车、成型、裁断、二次加工等各个工种上,月平均工资3130元。

洪湖是全国第七、湖北第一大淡水湖泊。为保护生态环境,让湖区渔民彻底告别“靠湖吃湖”的生产生活方式,洪湖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以“一套住房、一份保障、一份工作”为目标,出台优惠政策,使渔民“上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上岸了,生产生活方式变了,但很多渔民仍有浓浓的乡愁湖情。

有的渔民代表在与执法检查组座谈时提出,能否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鼓励和支持上岸渔民发挥“渔”热,积极投身湖泊的治理管理,从“靠湖吃湖”到“护湖爱湖”,将过往的渔村打造成人、水、渔相宜的特色港湾。

对此建议,执法检查组表示将认真吸收,及时反馈给国家有关部门。(王馨 通讯员 张红)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