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工作>>
一本泛黄代表证背后的故事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重庆人大网发布时间:2019-09-23 15:20:22

奉节县草堂镇七里社区,有棵三个人都抱不住的黄葛树。树下常会有一群村民围着一位清瘦的老者,听他说旧闻新事,听他讲政策法规。这位老者是与新中国同龄的李开松,村里人更爱叫他“老李”。老李在当地德高望重,曾连任三届县人大代表,当过11年村委会主任。


镇家之宝

谈起当代表的经历,李开松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走进卧室,从床头柜里翻出一个方形盒子打开。盒子里装着奉节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颁发给他的纪念徽章。“这是当人大代表的一个纪念。”李开松抚摸着徽章,喃喃地说。徽章一尘不染,在灯下闪闪发光。

“我家有两件宝贝,除了它,还有一件!”李开松转身走向衣柜,从柜子最里面取出一个棕红色皮夹,拉开皮夹拉链,取出一张泛黄的人大代表证。证件扉页上的鲜章印记已经褪色,发证日期“1991年3月”依稀可见,证件照片上李开松的神情从容而坚定。

“当了十几年人大代表,是群众对我的信任。我也一直努力践行诺言,为群众办事,这一点是最让我骄傲的。” 李开松重重地拍了拍自己的胸口,声音洪亮而干脆。“对我来说,它们是我这一辈子最珍贵的礼物,是永远难以割舍的宝贝。”


“建议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1991年的一天,李开松在奉节县的一个码头看见一个年轻女孩被偷。他停下来,帮女孩去追小偷,但由于太多人挡路,没能追上。被偷了包裹的女孩蹲在地上大哭。此时的李开松已当选第十一届县人大代表。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较真的李开松在奉节县的各处码头、汽车站蹲点,记录抢劫偷盗频次,并向站内工作人员了解治安状况。带着几个月的调研成果,在1992年召开的县人代会上,他提出了《关于加强码头车站等集散地安防工作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县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随即在车站、码头加强了警力部署,并展开专项治理。

“我的建议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都是来自群众的声音。”李开松说,煤炭产业曾是奉节县的支柱产业,但煤挖多了会有“后遗症”——部分地区地陷问题突出,山体下沉、住房开裂,并且出于环保考虑,县政府正在限制矿业发展。“一但停采,很多人会失业。”李开松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后,在县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重视商业发展的建议》,呼吁政府加大对商业的支持力度,助力奉节县经济转型。他的建议被县政府相关领导评价为“提到了点子上”。


调解“智多星”

“老李,你们村有两兄弟闹矛盾,我们实在调解不了,你去试试吧。”李开松回忆,第一次做调解工作是在1990年。镇派出所的民警找他调解李姓兄弟为杀鸡起的矛盾。弟弟家里的二十几只鸡,把哥哥地里刚长出的苗吃光了。哥哥一气之下在玉米里添加了农药,毒死了弟弟的鸡。

李开松心想,兄弟俩一个失苗,一个死鸡,也算扯平了,但这事若处理不好,将会成为两家人心里永远的疙瘩。

思考良久,李开松想到一个点子。李开松首先来到哥哥家,劝他赔偿弟弟50元钱,随后又到弟弟家,劝他收到赔偿款后再主动还给哥哥。

赔了钱的哥哥本来满肚子委屈,但看到弟弟又把这50元钱还给他后,红着脸低下了头,兄弟俩和好如初。而至今哥哥也不知道是中了李开松的“计”。

那时,李开松就展现出了做调解工作需要的智慧。

从此以后,李开松在村民中出了名,很多人家里有矛盾都主动向他倾述。随着经验的累积,李开松也成为全镇化解矛盾的能手,群众们私底下叫他“老李牌润滑剂”。

现在,李开松虽已退休,但仍把走家串户做调解工作当成自己的份内事。这里,仍有很多人需要他。(黄振胜 郭谣)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