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石丽平:苗绣花开致富路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贵州人大网发布时间:2019-09-19 14:53:20

在发展壮大松桃苗绣产品的同时,石丽平积极为湖南、 重庆、云南等武陵山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与各县相关部门合作,开展苗绣培训班。经过培训的学员不用外出务工,可实现居家就业,所制作的苗绣产品既可以自己销售,也可以让公司代为销售。学员不仅可实现居家就业,还可以通过提升自身刺绣技能后,进入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上班。

“石丽平代表通过公司,用心用情培训,帮助贵州、湖南、云南的绣娘们从刺绣当中学会这门技能。一个绣娘学会了,一个月最低挣 2000 元,而且是自由加工,自由选择时间。一个贫困户家庭,如果一个绣娘每月一两千元,一年下来至少一两万元,脱贫就有保证了。所以,这样的人大代表贡献是很大的。”

今年5月23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贵州调研“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时,对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丽平给予高度评价。


弘扬传统文化

走进贵州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设在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创业园的非遗展示厅,只见鸽子花、四面鼓、金丝猴、鱼龙图腾等百余幅苗绣作品及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让参观者目不暇接。更让人惊叹的是,展厅上方巨大的梭子和交织的丝线,在昭示纺织主题的同时,给人时间和空间的视觉震撼。

石丽平介绍说,创意的初衷,就是要把时间转化为空间,让参观者在时光如梭中跨越时空,进而感受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在没有创建新型苗文之前,苗族没有文字记载,除了世代相传的故事、文化外,苗绣成了记录和反映苗族历史文化重要载体之一。承载了文字和图象双重功能,这是苗绣有别于其它刺绣最明显的地方……” 在展厅,面对记者,石丽平如数家珍。

松桃苗族,一个把文化刺绣在服装上的民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过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生活。苗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没有文字作全面记载,却通过苗族妇女巧手绣制在衣物、饰品上,把苗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

据史书记载,作为一种传统工艺的苗绣,在春秋战国时期,独具风格的苗绣作品就出现了。那时,苗绣并没有形成市场,一些民间艺人生产出来的绣品只供宫廷使用。而在清代末年至民国年间,是苗绣发展峰值时代,那时的苗绣也极具收藏价值。其文化内涵、手工技艺、 材质选用等都具典范。旧时的精品几乎出在那个时代。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苗绣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传承和弘扬,走进千家万户。

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近年来,松桃自治县立足特色优势,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战略,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搭建平台,加大投入资金, 拓展宣传渠道,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把苗绣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来培育,努力做大做强苗绣产业,带动妇女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好风凭借力,吹开满园春。作为文化传承人和公司的缔造者,石丽平的选择、经历以及担当都让人刮目相看。


苗疆盛开“鸽子花”

2008 年 12 月 28 日,石丽平放弃了她的矿石生意, 在铜仁市松桃自治县成立了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当时矿石生意很赚钱,不继续做矿石生意,来搞这个没人要的东西,不仅家里人不理解,很多人都等着看我的笑话。”

回顾公司创办过程,石丽平感慨万千,“看着这项民间传统艺术逐步走向衰落,作为苗族的一分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心里就想怎么样既可以赚钱,又可以把苗绣传承下去。”

石丽平开始开发松桃苗绣时,只有 3 名绣娘。她立足苗族文化资源,致力于保护传承,创新运用“松桃苗绣”传统文化及手工技艺,创立了民族自主品牌 “鸽子花”,召集一批设计者和绣娘共同开发苗族刺绣作品,研发出如“鸽子花”“金丝猴”“百苗图” 等系列作品。

苦心人,天不负。2011 年 5 月,石丽平公司的“苗族披巾”被外交部定为外交礼品;2013年9月,“鸽子花” 绣品经国家民族博物馆推荐,被联合国选作礼品。2015年12月,“松桃苗绣”成功注册国家级地理标志商标。在保护和传承“松桃苗绣”的短短10年时间里, 石丽平把“松桃苗绣”从边远的苗乡村寨推广到了全 国,走向了世界。公司目前有员工 260 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高级工艺美术师4人,市级民族民间艺术大师称号17人, 县级民族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36 人,长年聘请民间高级艺人5人,聘请顾问 2 人,有刺绣基地 5 个。公司 开发了花鼓、鸽子花等刺绣六大系列、240 多个苗绣产品,年产值达 3000 万元人民币,产品包括鞋、衣服、 包、蚊帐等,畅销北京、上海等地,出口美国、韩国等60多个国家。

在武陵山区,只要提起“松桃苗绣”,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把它和这位苗家女子联系在一起。


小小“香囊”大产业

“别看这个香囊,本身蕴含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囊里的香料用的都是当地苗药,越捏越香,香味永久,这个持香度可是不输任何国际大牌呢!而且我们是绣染织一体化的,每一个环节都富含价值、能带来就业。”石丽平说。

在发展壮大松桃苗绣产品的同时,石丽平还积极为湖南、重庆、云南等武陵山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与各县相关部门合作,开展“锦绣计划”苗绣培训班。经过培训的学员不用外出务工,可实现居家就业,所制作的苗绣产品可以自己销售,也可以让公司代为销售。通过“锦绣计划”不仅可实现农户居家就业,所培训的学员还可以通过提升自身刺绣技能,进入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上班。

来自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市城南街道办事处鹧鸪园村坡乱二组的村民陆顺曲,现年 48 岁,因为丈夫脚病严重,做不了重活,一家都还没有脱贫,她自己也是长期在广东打工。在鹧鸪园村支书、全国人大代表余必丽的介绍下,从今年初她和弟媳余兴秀一起来到石丽平的非遗展示厅工作,主要从事手工织布技能展示。吃住在店里,每人月工资暂定2000元。她说,这些技术活自己在布依老家十五六岁时就学会了的,也非常喜欢,多年以来一直担心这种技术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了,没想到现在又能做了。而且在这里工作,还可以照顾到即将生孩子的女儿。

石丽平说,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培训了 10000 余 名苗绣手工从业者,带动了全县 4000 余名各族妇女在家就业创业,实现了 130 多名贫困人口脱贫。

为了能更好地助推当地脱贫攻坚,石丽平努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就业工作。铜仁的每个易地扶贫搬迁点都有公司设置的“扶贫工房”,而且是绣染织一体化的,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有就业机会。

“搬迁户搬出来之后,我们的就业、就医、就学这三项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要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发展手工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让更多搬下来的贫困户能够在家门口照顾老人和孩子,我们提倡让爱回归,让手艺回归,见人见物见生活,通过我们的手艺一代代延续地传承,同时也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今天我们那边同时开五个班,所以我还要赶回去教课。”石丽平说。(杨震 石雨浩 刘瑶 王敏)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