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立法声音>>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法制日报发布时间:2019-08-27 10:49:00

原标题: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8月24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与会人员认为,我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展现出中国经济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面对困难和挑战,与会人员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主张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扩大投资和消费,提高经济发展质效。


用好政府投资激活民间投资

刘远坤委员认为,应从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这个主要矛盾入手,增加经济发展动力。不平衡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他提出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着手。他说,今年上半年投资的增长率只有5.8%,在国家层面谋划一些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公共服务项目来增加投资,可以解决近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的问题。现实来说,投资一边连着创造需求,一边连着消费,如果投资增长率能够在5.8%基础上再提高1个或2个百分点,达到6.8%、7.8%,投资增加就是上千亿,这上千亿的投资是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的。

杜黎明委员建议,加快推进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战略性工程建设,努力拓宽投资项目资金来源渠道,用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撬动功能,激活民间投资。

翁孟勇委员主张,切实抓紧推动一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的重大项目建设,要果断出手。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国家重大战略都已出台,只要符合国家重大战略,看准了的可以果断上。他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项目具备精准发力的条件。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刘志宏提出,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


坚持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效

王东明副委员长说,要坚持在构建产业新体系上下更大功夫,加快实施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促进“互联网+”向“智能+”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发展。坚持在创新驱动上下更大功夫,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力。

吴立新委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强核心技术以及战略性前沿技术的基础研究。他说,我们应该加强核心技术、战略性前沿技术领域基础研究的投入,把重大专项、重大平台,重大基地人才、技术、产业发展全链条设计,这样在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创新引领方面可以有更大的准备。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罗瀛说,报告在“加快结构调整升级步伐”部分,建议语序稍微调整一下,在“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努力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后增加“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建议三产部分强调“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创新创业”,这里涉及到2030年重大专项的启动实施,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等新的重大政策,都是培育新动能,双创向纵深扩展。

报告中提到“更大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邱勇委员认为科技体制改革中,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他主张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力度。

陈竺副委员长建议,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抓住时间窗口,更大力度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重大专项科技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对国产创新技术不敢用、不愿用的问题。

杜黎明建议持续提高经济发展质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增强涉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领域和前沿性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防止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发挥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

蔡达峰副委员长认为发挥政府效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他建议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的监管职能,更科学地安排好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的关系。把中央和地方乃至各级政府的职权关系合理地定位,该统的则统,该放的则放。

廖晓军委员说,打好三大攻坚战重要一个方面就是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的,有些地方,风险隐患还很严重。希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严格管理,真正落实问责机制。

陈国民委员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进一步做好各项宏观政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增强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性,统筹协调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多部门协调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营造稳定、持续、协调、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增强市场主体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罗毅委员建议加强对地方政府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指导,从国家层面指导各省(市、区)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提高地方政府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贫困县化解应对债务风险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隐患,确保财政平稳运行。

杜黎明呼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做到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到位、该服的服务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张红兵)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