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要闻>>
“对了口味”才能“提了品位”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网发布时间:2019-07-25 13:34:06

“农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能急于求成,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去硬‘送’硬‘给’,而是要真真切切地走近农民,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有什么样的文化需求,盼望建设什么样的文化设施。”23日举行的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集中建言,畅谈从各地调研归来得出的思考,最集中的认识是必须改变单纯“给予”的惯性行政思维,真正让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对上农村大众的“口味”。

“对了口味”才能吃得舒服,利于消化吸收,入脑入心的文化才能够真正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吃得顺口”才能营养均衡,最终才能够提高农村农民的文化品位。

选准“文化口味”必须结合各地农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民俗传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是谓众口难调,一味追求一套“菜谱”全覆盖并不现实。委员们认为,中国的农村幅员辽阔,各地文化习俗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东中西部、南方北方、民族地区都需要根据实际提供不同“口味”的文化产品,喜闻乐见、乐在其中的特色文化供给,才能真正对上不同地区群众的文化胃口。

选准“文化口味”必须在顺应文化传统和体现时代新风上做好结合文章。民歌乡曲、各族小调要取其精华保留传承。委员们认为,传统文化产品要在继承中创新,新的文化事务也要在甄选后丰富提供。改革开放40年放到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只一弹指,却深刻改变了五千多年来的乡村结构和文化需求,日子变好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加多元。秧歌、高跷、赛龙舟,群众千百年来喜爱的文化产品要推陈出新;快闪、综艺、广场舞,乡亲们与城市人一样追梦新时代的新爱好也要守正出新。

选准“文化口味”必须要明确在政府引导与农民主导的问题上摆正关系。精工细作的细菜要有,炊火催香的农家菜也要有。委员们认为,要真正根据群众的意愿生产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设施。芭蕾舞、歌舞剧送下基层可以开阔农村群众的文化视野,本乡本土的地方戏曲同样能够把深谙其音韵曲调、典故乡俗的庄稼人吸引在戏台旁边。一味高大上、限于土掉渣都不是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正确导向,偏于建设文化设施,忽视培育文化环境会让建设成效事倍功半。

大菜奉上,重在收集食客们的“大众点评”,天边事讲成惟妙惟肖的故事,身边事编成朗朗上口的俚曲,书屋建好切莫丢了农家味儿,舞台搭起要唱得了南腔北调。唯有如此,精神食粮方能“对口味”“有营养”“易吸收”,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能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品位,强健起农村的文化肌骨。(廉维亮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