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金其华:对自己甘守清贫对群众有求必应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 法制日报发布时间:2019-06-25 14:28:18

原标题:安徽省人大代表金其华——

对自己甘守清贫对群众有求必应

安徽省人大代表、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党支部书记金其华。

安徽省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的村民得知金其华书记“考察”回来了,内心有些小激动。因为从以往经验看,村里很可能要“出大招”。

果然,金其华正带着村支部班子成员研究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文明家庭评选、模范人物表彰、美好乡村篮球赛……一项项文娱活动策划出炉,将提上日程。

“这次是作为安徽省人大代表参加了美好乡村建设调研活动,受到了很多地方先进经验的启发,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只是刷墙画、贴标语,而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平台,激发乡村文化活力,释放乡村文化价值。”金其华向记者介绍起“灵感”来源。

金其华是砖佛寺村党支部书记,连任两届安徽省人大代表。履职期间,无论开会闭会,他总是心系农村,想方设法将村民的所急所需所盼传递出来;参与代表活动时,他总是留心学习,把好经验好做法“打包”带回农村,融会贯通。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代表的光环才会永不褪色。”金其华说,这是他的履职经验,也是他的不变初心。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农民

在金其华的眼里,他的人生很“单调”。

走出学校后,他在村里当过代课教师,干过村民组长,之后一直在村级工作。

“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我的人生,那就是从未离开过我所在的村子。”金其华说。

这句话里,饱含对脚下这片泥土的热爱。在金其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时,对这片泥土也爱得越发“用力”。他所提出的39件建议案中,绝大多数也都紧贴着“村子里的事”,不是围绕农村农业发展,就是与农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以前村子里到处是垃圾,现在家家户户、门前门后都干干净净的,这可都有他的功劳。”村民们说起村容变化,直夸金其华很给力。

多年前,由于农村普遍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垃圾没人收也没人管,导致村民们乱扔乱丢的现象比较普遍,一度出现过垃圾围城的现象,村民对此抱怨声很大。金其华看在眼里,愁在心里,下决心要来“整一整”。

经过走访调研,金其华认为,处理垃圾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农村环卫队,将垃圾能够收集起来;其次,建立完善基础设施,能运送垃圾、处理垃圾;再次,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培养村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金其华将这些想法形成建议,提交到了人大会议上,当年便成为安徽省政府重点办理建议。在多方推动下,各项建议也慢慢变成了举措。

如今,农村建立了专门环卫队伍收集垃圾,由乡镇负责清运垃圾到县里的垃圾处理厂,进行垃圾焚烧发电。围城的垃圾“撤退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但金其华觉得还不够。在今年的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他又提出关于加大农村三大革命奖补资金支持力度的建议,解决农村改厕存量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慢、垃圾处理能力不够强等问题,让村子变得更美更宜居。

“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必须要立足本职做表率。我来自农村,是一名农民代表,必须要为村民多代言,代对言。”金其华说。


最美调解员 真情促和谐

提起“比赛住院”的事,砖佛寺村村民小霞和小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当时正值盛夏,小霞和小云因抗旱放水而大打出手,结果小云的脸部被小霞抓伤。为了赌口气,小云连夜住院治疗。小霞见状,担心自己吃亏,也紧随其后住进了医院,导致矛盾不断升级。

得知情况后,金其华带着村主任在两个医院来回跑,做她们的思想工作,劝她们以邻里关系为重,不要因为一点小事伤了和气。在反复劝说下,小霞同意支付小云的医药费,两人渐渐消了气。

“事后我才知道,为了缓和我俩的对立情绪,金书记还自己垫了医药费。”小云说,村子里谁家遇到麻烦事,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金书记。他每次都“有求必应”,从不计较自己得失。

据不完全统计,全村1000多户人家,经金其华调解的多达700多户。平均每年,金其华调解的民事纠纷超过60件,调解成功率和群众满意度达100%。

虽然一辈子没离开过农村,但金其华在安徽省司法行政系统颇有名气,获得过“全省双百佳人民调解员”“全省最美人民调解员”等各类荣誉40项。

“人们常问我:你做调解工作这么出色,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这么高,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金其华笑着说,无论是当村干部,还是人大代表,都要密切联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做调解工作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不调解成功决不罢休就可以了。

在人大会议上,金其华也不忘为人民调解工作鼓与呼。他曾提出关于全面加强农村依法治理的建议,呼吁加大对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举办的“我的调解故事”主题征集展播活动中,他撰写的《平凡的我,平凡的事》,在全国数千篇征文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我喜欢做人民调解工作,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会出现我的身影……”金其华笔下的文字,道出他的心声。


带村民致富 留家底清贫

早上6点出门,晚上下班没有准点,是金其华的工作常态。“把村当家建的书记”,也成了金其华的代名词。

砖佛寺村的外出务工村民人数较多,家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劳动能力比较弱。眼看着田荒着不是办法,金其华带着村支部探索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让村民的土地发挥更多的效应。

“我们把土地集中起来,流转给种植大户、经营能手,发展了三个‘两千亩’。”金其华掰着手指跟记者说,一个是以种植林果为主,一个是精养龙虾和水蛭,还有一个是养殖稻田龙虾,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今年70多岁的村民张大爷就是受益者。他告诉记者,自己年纪大了,不会用农机,虽然家里有14亩土地,但每年种田的收入都不够回本。自从进行集体土地流转后,他每年能收到8400元“租金”,加上平时给种植大户们看看田,年收入已破万元。

村民组之间通了路,村民家中通了水,村子里全装了宽带……说起这些年金其华为村里做的实事,数都数不过来。村民们腰包鼓了,生活好了,但金其华的家底却仍然清贫。

金其华笑称,自己是“三无”人员:城中无房,座下无车,家中无存款。一家四口人仅靠10亩土地和他微薄的工资生活。金其华曾经有机会走出农村,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村民们一遍遍地挽留,让他不忍心离开。

“这些年我生活得简单,想得也简单:无论身处何处,都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金其华感慨地说,担任人大代表也是如此,很多人羡慕代表的身份光环,但你不能想自己得到了什么,要想着自己能为群众做些什么。“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脚踏实地履职,解决群众普遍关注又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推动良法善治有所帮助。”

虽然生活简单、经历单调、家底不厚,但看到村民们的笑脸,金其华感觉很值得。如果要给这样的生活加一个“注脚”,金其华想了想说,那就是幸福。(范天娇查德金 刘君)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