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代表风采>>
张文喜:从农家走向人民大会堂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湖北人大网发布时间:2019-06-19 10:45:00

原标题:从农家走向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代表张文喜访谈录

张文喜,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新洲区自建县以来首位全国人大代表,也是武汉市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唯一一名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一位农民能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从农家走向人民大会堂,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成功密码?带着探秘解码的心理,笔者一行访谈了张文喜同志。

走进张文喜的办公室,第一感觉就是简朴清新、亲切自然,又散发出一股淡淡的书香味。小小的办公室一侧,一主一辅两张办公桌围成曲尺形,隔出了一方狭小的个人空间。办公桌上除了一台电脑,就是一列摆放整齐的理论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办公桌正对面,是一组接待来访者的曲木椅;曲木椅背后的墙壁上悬挂着一排刊印工作章程、制度的牌匾,想必他就是经常在这里近距离地接待来访者,想必他也是时常能够抬眼就看到对面墙壁上的“章程、制度”,时时给予自己以警醒吧。办公桌后方的墙壁上挂着一顶半旧的普通草帽,猜想那应该是以备随时走村串户、下地劳动时使用吧。

初见张文喜,感觉到淳厚朴实、踏实可靠,而又热情大方,犹如一杯“101℃”的热开水,散发出满满的正能量:身材不是很高大,但很敦实;留着寸头,很有精神的样子;一身随意的着装,简朴得体,不至于让人产生距离感;面含笑意,却又绝非那种虚假的应酬,让你倍感自然、亲切;谈吐间全然没有虚妄言辞,也没有高谈阔论,理性、知性而又不失礼性,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不嗜烟酒,不事牌赌,全然没有少数农村干部身上的那股子“野”味儿。


寻常出身 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一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早期的成长道路也一般听从于父母安排和受到时代的影响,但人生的追求和境界却取决于自身”张文喜这样说。

1972年,张文喜出生在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一个普通的世代农民家庭,成长在农村。中学毕业后,张文喜分配到当时的新洲县粮食局新集粮管所,1999年单位改制,粮管所被撤消,张文喜也下岗了。这次失业给了他不小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气馁。返乡务农,外出务工,学做生意……丰富了人生阅历,也锻造了人生品质。终于,凭着突出的工作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诚信务实的为人品质,他被武汉市南洋建设集团公司招聘为工程部主管,随后担任经理。相较于从前在粮食部门的“铁饭碗”,张文喜深知这份工作的意义,他甩开膀子干,这一干就是十年,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担任村官 心系群众无私奉献

“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就是要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带领人民群众奔小康。”张文喜这样说。

2011年7月经过湖北省第八届农村“两委”换届选举程序,他当选为陈玉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

自此,张文喜常怀进取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他和村“两委”一班人带领陈玉村走上了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着手,整顿软弱涣散,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强基固本,抓党建,促发展。立章建制,规范村务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和民主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引进业主投资,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兴办企业,发展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乡村治理,优化人居环境。注重“家风、乡风、民风”建设,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文明村创建等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工作中,他既是指挥官又是战斗员,心系群众,无私奉献。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提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新洲区委党校“一村一大学生”培训班的学习课程,及时吸收外界信息和捕捉发展机遇。既有村级宏观发展规划和思想,又有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埋头苦干,率先垂范,时常一头汗水两脚泥,从不叫苦叫累。努力“干大事”,更注重身边的“小事”,关注和关心民生事务,创造条件建设了村级农家书屋和“陈玉村养老互助照料中心”,创办村级农村留守儿童假期托管班和“夏令营”……党员干部信服他,人民群众拥护他。

几年的奋斗,陈玉村经济发展了,村容村貌刷新了,人民精神面貌更新了……村党支部被评为新洲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委会多年被上级表彰为“红旗单位”,张文喜个人也获得新洲区委表彰的“人民满意支部书记”等多项荣誉,同时多次参加市、区、街各级组织的经验交流和座谈会。陈玉村和张文喜声名在外。


出席会议 建言献策传达心声

“当选全国人民代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把基层群众最强烈的呼声带到全国“两会”上”张文喜这样说。

2018年3月,张文喜带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嘱托赴北京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走进人民大会堂,神圣的殿堂、庄严的气氛震撼了他,责任感、使命感激励着他。

“近几年,农村家庭购买小轿车的数量猛增,现有的乡村道路过窄,已不能满足群众出行需要。”在京参加全国“两会”期间,他时刻心系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积极传递来自基层的声音。他提出“加大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加快乡村道路改造升级,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注重生态治理;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促进乡村振兴”等多条建议,得到了大会的采纳和领导的重视,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载誉归来 履职尽责开拓创新

“历时16天的会议,身处其中,心潮澎湃,颇多感触。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学习和成长机会。回到基层后,决心奋力谱写新的奋斗篇章。”张文喜这样说。

会议期间,张文喜学习和掌握到了一些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到了一些国家大的发展形势和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让他接触到一群与会先进人物,他们的突出贡献和奋斗事迹感染着他、教育着他、激励着他。回到基层以后,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精心谋划,精准实施陈玉村脱贫致富之策。

面对陈玉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的现实困境,他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央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了陈玉村“一主两翼”的发展模式和构想。即:以建设万亩优质油茶基地为主导产业,以发展田园观光农业和打造鄂东民俗风情村为两翼,致力于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同时,彰显自然地理风貌,营造特色田园风光,渲染老区民俗风情,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国家投入第一批引导资金3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达到数百万元,兴建文化休闲广场两处,集并村庄2个,整体维修、改造、立面装修村庄2个,大力维修、改造、兴建乡村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无公害化卫生厕所。引进“田野风农业开发公司”和“丰达米业”等涉农产业公司,成功地与周围村庄联合开发建设了“万亩油茶产业基地”,并争取国家投入资金千余万元建设了现代化农业节水灌溉工程。

“让农村美起来,让土地活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这是他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创新实干的座右铭。张文喜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他要感恩伟大的祖国,感恩各级党组织培养,感恩人民群众信任。唯有埋头苦干,奋力拼搏,才能不辜负人民的信任,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王远照 曾正旺 )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