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人大立法>>
杨忠岐:把必胜信心转化为精准行动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政协报发布时间:2019-04-19 13:59:06

原标题:把必胜信心转化为精准行动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杨忠岐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发出了“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的号令。

在回顾习近平总书记这段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杨忠岐对“信心”二字感触尤为深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杨忠岐说,放眼全球,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敢于做出这样的承诺。这个庄严承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让人民群众从心底里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黄土高原一步步走出来,杨忠岐对中国部分地区的贫困状况并不陌生,“那时候甘肃、青海和陕西一些自然条件不太好的地方,山大沟深,年年靠天吃饭,老百姓是真的穷。”再对比中国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巨大成绩,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忠岐感慨道,“因为经常参加关于脱贫攻坚的调研活动,亲眼看到这些变化,亲身感受到贫困群众脱贫后的喜悦与感恩,不要说联合国称‘中国减贫模式’树立了国际典范,作为中国人,我们自己也会竖起大拇指,叹一句‘不可思议’。”

进入2019年,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不到两年时间,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在调研中,杨忠岐最爱问的问题不是多少人脱贫,而是还有多少没脱贫?为什么难脱贫?“正如总书记所言,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

“越是在这样关键时刻,越要明白,虽然剩下是最难啃的骨头,但不能有畏难懈怠的情绪。信心,是冲破一切困难的唯一力量。”在杨忠岐看来,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甩开膀子、撸起袖子,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正视困难、聚力攻坚,方能不断创造脱贫攻坚新业绩,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坚定信心不动摇,所有内心的坚定信念最终都要落到行动上。这也是杨忠岐认为,信心需要转化为更加“精准”的扶贫行动的初衷所在。杨忠岐表示,脱贫攻坚剩下的所谓难啃的骨头,一般的帮扶政策和举措已经不能奏效,“在我们所到的部分贫困地区,真正还没有实现脱贫的,都存在各种现实问题:有的受地方资源禀赋限制严重;有的知识信息闭塞;有的基础设施落后等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在采访中杨忠岐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也是他在各地调研时经常提到的———多渠道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才能带动当地贫困群众的稳定脱贫。

“这其中关键在于扶贫要与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扶‘志’,贫困群众有了信心和决心才能生出内生动力,而扶‘智’,则会让贫困地区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道路,而不是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杨忠岐进一步解释道,一般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同时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特色农产品、经济作物以及中药材的种植则既保持了生态环保,又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是不少贫困地区适合走的路子。

作为林业专家,杨忠岐对我国什么地域适合种植什么作物再熟悉不过。他举例说,比如刺槐,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形成小气候增加当地降雨量,再比如元宝枫,种子像元宝,可以榨油,经济效益非常好,“现在美国和日本都在收购元宝枫种子榨油,因为这种油里含有一种物质能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

对因地制宜的理解,杨忠岐有来自对攀枝花当地芒果引进发展史的切身感受。

2018年,全国政协“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助推脱贫攻坚”特邀常委视察团来到四川攀枝花,杨忠岐也是成员之一。他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为解决金河村、纳尔河村产业扶贫问题,攀枝花市盐边县先后指导村民种桑养蚕、栽梨树、栽桂圆、栽水蜜桃,因气候、土壤、水质等问题,均不成功。

“直到1994年发现本地适合种植芒果,再到今天真正形成一定规模的芒果产业,享誉国内外,中间经过了20多年的历程。”山区群众为了找到发展之路而进行的艰辛努力,深深触动着杨忠岐,他说,“在产业培育中不可或缺的是科技的力量,在贫困地区尤其如此,农业科技人员一定要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把信心带入贫困群众之中,鼓励更多科技人员通过科技下乡等渠道扎根农村,真正来到科技扶贫的主战场。”


责任编辑:张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