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全国人大代表郭进:

守护澄江古生物化石

2024-05-21 07:58:4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标准+

□ 文化中国行·人大代表身影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文/图

在美丽的抚仙湖畔,坐落着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古生物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就建在澄江化石地遗址上。

“五一”假期,这里接待游客达4.5万人次。见全馆20名讲解员忙不过来,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郭进亲自上阵讲解了多场。

“眼前这块鱼化石,就是咱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凤娇昆明鱼化石。”在郭进的专业讲解下,游客们仿佛置身寒武纪,与那些古老的生物相遇,感受被时间封存的神奇时代。

全国人大代表郭进(左一)在野外进行化石零星采集。

参加工作以来,来自彝族的郭进就一直生活在秀美的抚仙湖边,致力于澄江化石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今年已经是他从事化石科研保护工作的第18个年头。

澄江化石地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遗址,珍藏着5亿多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化石,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地球生命大爆发记录,揭示了寒武纪时期的生命演化进程,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早在1992年,澄江化石地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地质遗址名录》。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年后,2022年10月,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入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首批地质遗产地。

这里的每一块化石都是一本沉睡的历史书,它们是时光的见证者,是历史的记录者。而郭进则是它们的众多守护者之一。

1984年7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学家侯先光在云南澄江帽天山寒武纪地层内一块石头中,“敲”开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神秘大门”。

郭进与澄江化石的首次相遇是在2005年。当时,在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里,郭进看到一块澄江化石竟然能保存软体结构,惊叹不已,自此迷上了澄江化石。

2006年,郭进成为侯先光的硕士研究生。在郭进的印象中,年过六旬的侯先光严谨、认真、敬业。在导师的影响下,郭进长年在野外找石头、敲石头,把枯燥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坚持了下来,在帽天山继续守护着澄江化石。做研究、编教材、翻译展陈说明、培训工作人员、研学活动授课、日常巡查、调研科普难点……日复一日,郭进的身影出现在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每个角落。

2020年8月,历时6年打造,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开馆。馆内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古生物化石标本和现生动物标本6万余件,通过VR、智能体感互动、4D影院等前沿科技,用时间线串联以及情景再现的手法生动呈现了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大格局和大景观。

其实,古生物化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偏冷门”的领域。澄江化石虽然意义重大,但对普通大众而言,这些个体小、不直观的石头“其貌不扬”,很难引起关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澄江化石地,让博物馆里的知识更接地气,郭进花了不少心思。他全程参与博物馆建设,馆内展陈的每个标本都配有一段通俗易懂的文字,清晰地向人们展示了寒武纪早期古生物的演化细节,从标本质量和欣赏度来说都走在国内前列。同时,他还带领团队向现代科技手段借力,让化石“活”起来,并通过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引进AR智能体感互动设备等方式,促进科研向科普转化。

博物馆开馆近4年来,进馆参观的国内外游客达200多万人次。澄江化石地的影响力日益扩大,郭进感到十分欣慰。在他看来,对于重要的化石资源来说,最好的保护应该是充分挖掘其科研、科普价值。

郭进一直记得侯先光对自己的叮嘱:“要把化石保护好,利用好这个资源,做好科研的同时,发挥好澄江化石的科普作用。”

2018年,郭进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带着导师的期望与嘱托,郭进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为“石头”代言,提出与澄江化石地相关的多件建议。郭进想让更多人知晓这个抚仙湖畔的自然博物馆,提升大家对化石资源的保护意识。他深知,人们只有了解了化石,知道它与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直接关系,对生命研究有何意义,才会意识到化石资源的珍贵,才懂得保护的意义。

2023年,郭进连任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对自己的履职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开始亲身做科普,调研科普难点,希望通过更多的调研考察,提出一些“石头”以外的建议。在他看来,保护自然遗产的过程,是处理好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过程。郭进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化石、了解化石、研究化石,共同探寻人类的“根脉”和“未来”。

编辑:王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