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E法护未来”专家谈】探讨未成年人面临的四大网络风险及治理路径

2023-09-04 10:15:42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E法护未来”专家谈⑧

郑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化的影响持续加强,网络成为形塑青少年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场域。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1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达到1.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96.8%。

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未成年人也主要面临着四大网络风险。

1.网络不良信息风险。网络信息发布主体众多,良莠不齐,难免会存在一些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的不良信息,而监管具有滞后性,难以及时甄别和删除这些信息。未成年人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极强,不良信息大多包含猎奇、刺激的内容,容易对未成年人的三观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导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隐私权和个人信息被侵犯的风险。随着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行为的增加,姓名、身份证件号码、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等个人信息都更容易被采集利用。此外,一些家长风险意识薄弱,日常在社交平台“晒娃”行为,也会在无形中加剧未成年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3. 网络成瘾风险。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学习压力较大、缺乏家长的关爱等原因,未成年人容易到虚拟世界寻求认同和安慰。据《2021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 2 小时以上的为 8.7%,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 5 小时以上的为9.9%。网络成瘾不仅损害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学业和正常生活,而且会导致心理问题。

4.网络欺凌风险。网络欺凌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的欺凌。它可以在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平台、游戏平台和手机上进行。它是一种反复的行为,旨在吓唬、激怒或羞辱那些被攻击的人。《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未成年网民在网上遭到讽刺或谩骂的比例为16.6%。 网络欺凌具有侵害主体隐蔽、传播范围广,危害后果大的特点,会使受害者感到愤怒和社交焦虑,学业受到影响,出现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他们成为网络欺凌者或持续成为受害者,甚至产生自杀意念或采取自杀行为。

要预防和化解未成年人网络风险,需要构建政府、平台、行业协会、学校、家长等多方协同的共治机制。

政府应发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尽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网络保护内容进行细化,同时加强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通过技术手段健全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加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执法力度。

互联网平台应该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发挥自己在流量和算法的双重优势,切实通过技术手段细化治理,实现平台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应该及时出台并与时俱进地更新行业自律规范,加强对从业人员相关法规政策和伦理的培训,切实发挥行业信用惩戒机制的功能。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政府、社会和学校应当形成合力,加强对家长的网络素养教育,帮助家长培养孩子安全用网习惯。

学校对于青少年“三观”的塑造影响重大,中小学应当开设网络素养必修课,帮助孩子正确对待网络,不受不良信息的误导,防止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