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E法护未来”专家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从法律意识培养到行为自觉养成

2023-08-28 10:07:50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E法护未来”专家谈⑦

刘晓倩 张清淇

近年来,青少年恶性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既是家庭悲剧,也是社会隐痛。如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远离犯罪,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

究其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与多方因素相关。但究其本质,其过程都是始于青少年在心理层面对法律不重视,最终从一系列严重程度不一的违法犯罪行为中反映出来。可见,提升青少年法律意识,增强其法治素养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可以说,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升不仅关系着其自身前途与家庭幸福,更是影响社会和谐与法治国家建设总目标的重要因素。

从法律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个体的法律意识和推理水平包含三个阶段:因害怕惩罚而服从法律的习俗前水平;因认可功能而维护法律的习俗水平;因深入理解而信仰法律的后习俗水平。可见,对青少年而言,即使是最低水平的法律服从行为,也离不开其对法律的了解,进而因敬畏抑制自身的违法犯罪行为。此外,只有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水平,真正使其对法律的理解从害怕转变为认可信仰,将法律对个体的外在行为要求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行为准则,其违法犯罪行为的控制模式才能从单纯的恐惧抑制走向自觉抵制。因此,从心理学层面提升青少年法律意识水平,促使其养成对违法行为的自觉抵制,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那么,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到行为自觉养成之路上,我们究竟可以做些什么?事实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都蕴含着大量的法治元素,三大教育主体应协同发力,共同建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闭环模式,提升其法律意识水平。要让孩子们在知道法律是什么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为何要遵守法律,以及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首先,学校是开展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以往法治教育更多是德育的一部分,这极大地窄化了法治教育的范畴。事实上,法律意识也是智体美劳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能将自己所学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于国家社会建设,做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有益之举。因此,学校应该创新法治教育方法,要将法治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教育的每一环节。同时,要将课堂教育与典型案例宣传、专家入校宣讲等方式相结合,通过更加生动丰富的形式引导青少年学生成为法律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其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水平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为孩子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父母应当用自身的守法实践为孩子树立行为榜样,用自身的陪伴教育让孩子明法懂理,用自身的法律涵养影响孩子的法律意识。

最后,社会层面也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应采用青少年认可度、接受度高的方式,持续性宣传法治思想,真正进入青少年内心深处。社区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可以通过“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小剧场”“法治书画展”等形式开创法律知识普及新局面,激发青少年的学习乐趣和兴趣,从而使其深入了解法律知识。另外,互联网时代下,新闻媒体应当主动承担对青少年教育和保护的责任,通过宣传违法犯罪的负面案例以及严重后果,强化正面舆论引导,让全社会将尊法守法凝聚为风尚共识,帮助青少年树立牢固的法治思维。

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协同配合,可以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闭环模式,有效提升其法律意识水平。然而,意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行为,要确保青少年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还需要检察机关、学校等单位协同建立一套完整的违法犯罪行为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该体系的作用在于提前评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风险水平,并对中高风险者进行预警,明确导致其高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这可以成为后续教育矫治的靶点。风险评估可以将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事后矫治前移至事前预防,是监测其行为风险的可靠手段。

总之,青少年违法犯罪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与国家未来,从学校、家庭、社会层面多渠道提升其法律意识水平,可促使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为上自觉遵守法律。同时,通过建立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可有效阻止中高风险青少年真正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其健康成长。

(作者刘晓倩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作者张清淇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