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E法护未来”专家谈】从“数字素养”探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路径

2023-08-14 10:22:01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E法护未来”专家谈⑤

柳雁军

2016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掀起了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新高潮;2022年3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伴随着国家相关的立法、执法、司法等系列措施出台,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我们对未成年人与数字技术的关系进行新思考,并结合数字素养给出新思路。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表现:一是法律体系日渐完善。2020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专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制定于2022年再次公开征求意见,对网络保护作了细化和完善;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1年公布,规定监护人应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整体而言,现有立法已经涵盖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和政府等多方主体、多个环节,涉及提升网络素养、引导合理使用等多项要求。二是国家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关措施。国家网信办持续开展系列“清朗专项行动”,明确提到严管网络欺凌、网络沉迷等问题,加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力度;短视频领域,防沉迷工作也已启动;人工智能领域,以《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为例,制定过程中也在考虑未成年人的保护内容。三是网游领域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效果,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保护体系。(1)实名制不断强化,从最初身份证号判断,到“身份证号+姓名”二要素核验,愈发完善。(2)时间管理不断细化。从最初的超3小时收益减半、超5小时收益为零,到22时到次日8时不得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再到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越来越细化。(3)消费限额也非常明确。区分8-16岁和16-18岁,单次消费不超50和100元,每月累计不超200和400元。(4)玩法内容探索适龄提示。我国的适龄提示以现有内容管理制度为基础,将游戏分为绿色8+、蓝色12+和黄色16+,要求在不同场景中提示。游戏行业的未保措施效果越来越明显,以腾讯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为例,未成年人在腾讯游戏业务中的时长、流水中占比仅0.4%和0.7%,较3年前同期大幅下降96%和90%。主管部门和公众越来越认可这些措施,形成初步共识。

未保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引发新思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现,有31.9%的未成年网民使用家长账号玩游戏。这些现象的存在,促使我们要重新思考在未保立法体系日渐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未保涉及线上线下多方主体,多个环节,缺一不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家庭保护后,家庭教育促进法也规定,监护人要合理安排孩子作息,预防沉迷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家庭保护的作用,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家“数字素养”纲要为未成年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最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火爆为代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对未成年人保护提出了新要求,宜重视从数字素养和“发展”视角来考虑未保制度完善。从全球数字素养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做了很多探索。结合2021年11月发布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可从未成年人接触前沿技术、使用数字产品、应对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培养数字创新能力等四个层次,考虑数字时代的未保与青少年发展。

总之,未保的目的在于促进全面发展,具体实施也应兼顾保护与发展。一方面,要从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角度,补齐网络保护面临的短板,助力真正有效地保护。有调研发现,监护人的网络素养往往会弱于未成年人,已成为网络保护的短板,亟待从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角度予以补齐。另一方面,还应考虑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革命、效率革命和交互革命,并结合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态势,聚焦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在培训未成年人数字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未成年人不仅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享受者和被保护者,更是下一代数字创新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观念上,引导各方正确看待未成年人与数字技术的关系。二是在注重未保的同时,还应鼓励未成年人(包括成年人自身)多接触、使用前沿数字产品。三是客观看待未成年人数字使用中的问题,监护人等成年人也应以身作则,既引导健康使用,也合理解决问题。四是培养下一代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满足全球科技竞争环境下的创新需求。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