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南通“三强三画”绘就乡村法治文化画卷

2023-05-18 10:05:18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在建设乡村法治文化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层面的实践探索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对于基层农村干部法治思维和农民法治素养的提升,还需加大精准供给的力度。因此,探索完善乡村法治文化的建设路径、推进方式,是新形势下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主要做法

南通市出台《“法韵南通”建设实施方案》,创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三强三画”模式,依托地理特点、地域文化、地缘优势等“底色”,强统筹、强辐射、强融合,绘制乡村法治文化美丽画卷,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引擎”。

依托地理特点强统筹,描绘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工笔画”。依托南通滨江临海、运河横贯的地理特点,建设与乡村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融合、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互补的乡村法治文化阵地。一是乘势而上,拓宽基层“主阵地”覆盖。结合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培育的整体要求,印发文件明确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部门职责、具体要求,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村村有、村村优”工程,截至2023年2月,提档升级259个村级法治文化阵地。二是因地而建,凸显法治“景观带”特色。推动各县(市)区将法治元素融入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融入10余个沿江沿海休闲驿站,打造“百里沿江沿海法治文化长廊”,带动建设沿江沿海村居阵地59个。截至2023年2月,建成张謇法治文化特色园、如皋市长江镇法治大观园等特色镇级法治文化阵地,并打造10余条乡村法治文化旅游体验线,分别建成省级和市级法治文化阵地50个、298个。三是借机而为,增强法治“微阵地”效应。依托基层图书馆、纪念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公共文化设施,设立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室等阵地,乡村法律图书室(角)覆盖率100%,成为百姓身边的法律资料库。依托全市328个户外工作者爱心工作站建设“法治服务站”。

彰显地域文化强辐射,描绘乡村法治文化展陈“写意画”。充分挖掘张謇文化、长寿文化、沙地文化等南通江海文化的地域特色,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法治文化传播格局。一是研发寓教于乐的法治文化名品。发动乡村“草根创作大家”用方言俚语阐述“法言法语”,将法治元素融入海门山歌、如皋木偶剧等文学创作,融入风筝雕刻、年画剪纸等传统文化载体。定期开展“法韵南通 和谐善治”等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交流研讨活动,开发“法博士”“江小豚”等亲和力强、接受度高的普法动漫形象,制作法治动漫系列作品。二是打造立体覆盖的法治文化名片。成立网络普法媒体联盟,拓宽“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法治文化乡村传播覆盖面。三是擦亮直通基层的法治文化名牌。打造“法润江海”品牌项目,市、县连续多年举办不同主题、不同层面的法治文化节。

借力地缘优势强融合,描绘乡村法治文化浸润“水彩画”。利用乡情亲情友情资源、家风家教家训载体,融合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深入乡村、走进家庭。一是弘扬“志愿服务”,壮大乡村法治力量。依托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德法讲堂等镇村平台,发挥“江海普法名嘴”“农村普法讲师团”等志愿队伍作用,每年面向村(社区)开展“普法惠民村村行”“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等活动。二是深化“三治融合”,增强乡村治理效果。以党建引领强化法治乡村建设,实施“党建+法治”工程,村(社区)书记现场述法推动扛起“第一责任”,推动全市分别建成18个国家级和94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三是培育“法治星火”,提升乡村法律服务能力。2022年,建立江苏省内首家乡村振兴法治学院,命名22个法治培训现场教学点,面向乡村振兴法治骨干开展法治培训和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筑牢法治“后勤”基础。积极发展乡村普法“快递员”,村(社区)法律顾问配备率100%,按照“一格两人”标准培育法律明白人18143名,在网格治理中融入网格普法力量。

经验启示

发展乡村法治文化,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有效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方式更加高效、治理能力更加全面,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保障。

推荐单位:江苏省司法厅

本报记者 蔡长春 整理

编辑:胡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