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碳排管理路径的探索

2023-06-15 15:44:24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我国碳达峰目标实现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的严峻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路径。循序渐进、有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应以企业为基本单元,以企业碳排放管理制度为突破口。

增加森林碳汇,应该算作社会性工作,但是碳资产的价值实现,碳管理的路径探索,目前看来企业才是担当主体。尤其是大企业,既是责任主体,又是示范先锋。

1.大型企业首当其冲

碳资产管理有效,碳达峰才能稳步推进。碳达峰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碳达峰,是行业达峰和国家达峰的基础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超过65%,因此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领域在于工业。对于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而言,头部企业由于产量高、产能大,能源消耗占比也较大。以钢铁行业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某头部钢铁集团煤炭消费总量占当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消费总量的15.9%。

低碳发展模式是企业碳达峰的必然选择。要摆脱代工、贴牌生产等依托传统制造业的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转而追求创新驱动的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创新驱动、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自有品牌建设、民族品牌推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抢占中高端制造业转型和第三产业发展先机。

一是深入调查分析,准确判断趋势,理清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对标国家行业政策管理要求,明确国家管理的重点、政策支持的方向和减碳降碳的具体要求。以中高端价值链转型为出发点,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重点,以能源消费转型为切入点,以技术创新升级为核心,理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二是建立碳排放一本账,把握政策导向,做好碳信息披露。建立企业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统计体系。关注用能权市场建设、碳市场建设进展,国家气候投融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政策导向,拓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业务。定期发布碳排放信息,主动积极接受政府监督、回应公众关切、提振市场信心。

三是推动数字化管理,加大研发投入,加大零碳低碳负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识别碳排放关键环节、重点业务和关键流程,开展绿色低碳、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评价,引入数字化、智慧化、智能化管理。对接产业需求,加大低碳零碳动力技术研发力度,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坚,以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发(Carbon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

四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引领示范。发布企业行动路线和实施计划,及时总结碳减排有效经验,发布低碳零碳技术典型应用案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行业绿色发展。

碳资产管理或成为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的重要部分。一方面,ESG理念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通过创造价值共享的机会,为企业带来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共赢。另一方面,基于良好的ESG表现,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更强,获取机会更多,有利于提高绩效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低碳行动是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在产品上标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是提升产品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的最佳选择。

国际社会降碳呼声日益高涨,第四阶段的欧盟碳交易实施在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也正在酝酿,这些都将对我国钢铁、铝等产品出口企业产生一定影响。具有低碳技术的企业在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品牌市场价值增值等方面都会具有一定优势。

2.碳排管理是基本路径

企业碳达峰关键在于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碳排放管理。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指从原材料供给、能源供给的源头减排,到技术革新、生产工艺优化、提高能效和3R〔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循环的过程减排,以及通过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实现的末端减排。全产业链碳减排,是指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合作行为,碳足迹管理和碳交易等活动,来实现整个产业链乃至整个社会最大化的碳减排。

“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重在做好全方位碳减排,建立循环产业链和碳排管理体系。

一要开展全方位碳减排,即实施结构、管理和技术三大减排。结构减排即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替代原有供电系统、优先选择使用绿电、提高清洁能源动力工程机械及车辆使用比例、采用低碳零碳工艺等替代原有工艺等举措优化用能结构,从源头降低碳排放总量。管理减排是指通过建筑和工艺节能改造、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平台应用、能效管理评价、标准化改造等举措,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消费从而降低碳排放总量。技术减排是指推动低碳、零碳动力技术,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储能技术、绿色技术、CCUS等技术突破,以碳排放强度更低的绿色技术实现降碳目标。

二要建立循环产业链,即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开展循环经济发展和绿色生产经营评价,识别资源循环利用薄弱环节、主要问题和改进方向,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建立基于产业链的上下游低碳产品目录,优选绿色低碳产品为原料、优选绿色企业为合作方。

三要建立碳减排管理体系,从机构、体制、人才和资金等方面做好企业碳达峰实施保障。成立碳排放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盘查等。建立企业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定期发布碳信息。培养一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研发和碳管理人才。加大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开展绿色金融投融资和碳交易等。

零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是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远期追求。现阶段零碳能源、可再生能源在储能、用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技术限制,但从长远来看,突破储能、用能技术“瓶颈”,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双控和结构调整,人类经济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3.外部资源好借力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攻坚期、窗口期,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尽早实现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大型企业要合理利用外部资源,助力碳达峰。

一要抓住技术创新发展契机提升竞争力。结合本身发展需求、申请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和创新基地平台培育计划等国家支持,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重点工作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研究。

二要把握住碳交易机会盘活碳资产。自全国碳交易市场2021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价格稳中有升,整体运行平稳有序。全国碳市场的碳定价和促进减排的功能初步显现,全国碳市场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和投资者的重视,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未来发展值得期待。三要紧跟碳债券、碳金融等政策步伐推动碳减排。中国央行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邮政储蓄、兴业银行等已经开发了绿色贷款项目,国家电网、国家电投、中石化、华能和三峡集团等也已经发行了一些绿色债券,撬动社会资金,推进企业低碳转型。

(谢陶、王晓燕:《物权数字化——与碳金时代》专著编委、武汉物权数字化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成员,本文来自该书第二章第一节)。

编辑: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