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这里影响大示范性强的案例为何那么多

湖州法院深化审判管理改革探索质效跃升新路径

2022-05-21 16:39:39 来源:法治网 作者: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陈东升 王春 通讯员白坤先

全国首例违法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构成污染环境犯罪案、“双减”政策下浙江省知产保护第一案、横跨苏浙皖三省特大污染环境案……2021年以来,一批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典型案例从浙江湖州走向全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这背后是湖州法院对案件质量和效率的精准把控,对群众司法获得感的不懈追求。

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杜前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近年来,湖州法院以打造最美新时代法院为发展定位,以“办案最公、用时最少、老百姓获得感最强”为工作目标,系统优化审判流程,数字赋能审判管理,在细节上做文章,在改革上求突破,探索出了一条质效跃升的特色路径。

主动强化系统观念

齐抓共管提升质效

数据指标是审判质效最直观的表现。自动履行率、诉前纠纷化解率、程序比、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等13项重点质效指标中,10项指标居全省排名前三——这是2021年湖州法院交出的审判数据高分答卷。

“审判管理就是提质增效的牛鼻子,直接关系办案质效的水平、公平正义的实现、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但是审判管理又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仅盯局部数据指标开方施治,那必然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杜前说。为此,湖州法院在把握审判权力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把系统观念摆在突出位置,从大处着眼,全生命周期管控案件质量,一体推进审判质效提升。

2021年4月,湖州中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构建案件质量管控体系的实施方案》,聚焦案件全生命周期中影响司法公正、效率、便捷程度的各种因素,提出了26条具体举措,打造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的案件质量管控体系。同时,还有针对性地成立了案件质量管理委员会。

同年9月,湖州法院制定了《关于提升办案效率的十项建议》,抓住“结案率”“同期结案率”“结案均衡度”三个关键性指标,强化行政管理和目标管控,以办案效率的提升,促进案件整体质效优化。

今年2月21日,湖州法院第一时间开展专项行动部署会,就打击虚假诉讼、打击扰乱诉讼秩序行为、打击拒执、清理长期未结案、治理“程序空转”等细化部署,进一步撬动案件质量管控能力的提升。

同时,湖州法院还将“一把手”作为抓好审判管理的关键少数,把审判质效纳入党组会“会前必谈”工作,对落后的基层法院院长进行约谈,成立院庭长质效交流群,上下联动,左右互通,齐抓共管提升质效。

提高审执能力水平

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审判工作要注重效率和效果相统一,特别是要对案件进行分类……”今年年初,一场“技艺”双全的“三人行”审判经验交流分享会在湖州中院精彩上演。

举办类似的沙龙研讨会、案例演说会,总结审判经验,分享办案心得,在切磋审判技艺中提高审执能力和水平,是湖州法院提升案件质量的一个宝贵经验。

湖州中院副院长潘轶华介绍:“人是提升案件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司法权的监督和制约是另一个重要元素。因此,湖州紧盯‘院庭长’和‘员额法官’两类群体,发挥好合议庭、法官会议及审委会等的制约监督作用的同时,严格落实院庭长监督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员额法官退出和法官惩戒制度,推进完善审判权力制约监督体系,并通过开展‘办案之星’比拼等方式,营造争先创优氛围。”

当前,一场围绕审判核心数据指标,全面推动审判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的改革正在湖州法院徐徐拉开帷幕。

程序比是一项综合反映“案结事了人和”效果的指标,数值越低,说明案件质量越高,“当事人一件事”经过的办案程序越少,矛盾纠纷“一次性解决”的工作成效越好。

“2021年,湖州法院案件程序比仅为1.4,居浙江省第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诉前调解工作的扎实开展。”湖州中院审管办主任章丽美说,通过诉前调解,不仅有效避免大量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大幅度降低程序比,还能使得多方力量参与调解,让矛盾化解在诉前、实质性解决,进一步提升了案件办理质量。

“感谢法院,感谢商会,没想到短短10天时间就把我们公司这起股权转让纠纷化解了。”成功办理股权过户登记后,杭州某科技公司负责人陈某如释重负。

在这起涉及10余起关联纠纷、涉案金额达1.02亿元的跨省股东资格确认案中,湖州中院联合商会力量,仅用时10天,便顺利完成了纠纷调处。

“考虑到本案标的额较大,双方转让股权的意愿也很迫切,事前我们对本案的调解预案做了充分的研讨,事后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该案承办法官湖州中院民二庭庭长蒋敏说。

2021年,湖州法院通过矛调中心诉前委派调解案件16651件,诉前纠纷化解率达63.97%,全省第一。

深化改革智慧赋能

让审判流程加速跑

走进湖州法院数字研判决策中心,穿过“未来之门”,一个环形大屏映入眼帘,上面实时更新着反映全市法院办案质量、办案效率、办案效果以及便捷度的核心指标。

面对数字化改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如何将审判管理与数字深度融合?这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为此,湖州法院探索将审判管理由“经验决策”向“数助决策”转变,由“阶段性、点状式、碎片化管理”向“全业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闭环管控”转变的路径。

去年,湖州中院在浙江省率先成立了数字研判决策中心,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功能,通过一屏展示、智能研判、辅助决策,把“数据流”全面转变成“信息流”“决策流”。动态监测、智能分析核心指标数据,动态掌控全市法院审判质效数据趋势,对超出预设合理区间的指标实现精准决策,为审判团队和法官的高效办案提供辅助。

如果数字研判决策中心是湖州法院的智慧大脑,湖州中院在南浔试点成立的集约化数字管理中心,则聚焦了具体的审判执行流程。

该中心将审判辅助事务从审判业务部门剥离,以“集约流水线”配套优化重组审判辅助人力资源,设有评估鉴定组、排期送达组、保全组、调解组、审后组、编扫组等团队。

“以往,一个审判辅助人员配合一个法官全流程跟案,现在,各辅助人员负责具体案件中的一个环节并在该特定环节提供‘1对N’定向服务,形成辅助事务‘流水线’流转。”南浔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谢鑫芳介绍,通过构建“1+3+X”审判团队,即一名员额法官固定配备一名排期送达员、一名庭内书记员、一名审后人员,最大程度上让法官专注开庭审理、作出判决等审判核心事务,让审判流程加速跑。

在此基础上,集约化数字管理中心又创新性地嵌入速裁团队,助力破解案件繁简分流这一难题,让简单案件驶上“快车道”。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278名审执人员下沉对接180个片区589个村社,46468件纠纷“码”上受理,26586起群众来电高效接听、处理……今年4月1日,在湖州法院“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专题视察发布会上,通报了去年八件司法惠民实事的落实情况。

近年来,湖州中院建立了“司法惠民实事”这一载体,把群众反映强烈、反映频次高、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作为管理项目,每年在“两会”工作报告中承诺八件司法惠民实事,在立案、审判、执行、信访等各环节把司法为民要求落到实处,在突破一个个痛点堵点难点的同时,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针对群众深恶痛绝的逃避执行、规避执行问题,湖州法院深入推进“执行一件事”改革,拒执打击的力度持续领跑全省。

去年11月,湖州法院在全省试点探索“自诉打击拒执犯罪协作机制”多跨协同子场景应用,从立案移送、协同查证、线上运行三方面破题,细化拆解出不立案及时反馈、人员轨迹查询、银行查控协助等62项最小任务颗粒,规范办理流程,形成打击合力,走出了一条“自诉为主、公诉为辅”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诉讼模式。

杜前认为,为群众办实事,关键在“办”、核心在“实”、落脚在“事”,更重要的是要有久久为功的态度、接续奋斗的精神,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

今年2月,湖州中院在浙江省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立“为群众办实事”的筛选、落实、评估三大机制,进一步深化管理举措,在共同富裕护航、基层社会治理、营商环境优化、执行攻坚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

编辑:温远灏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