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一碗奶茶巧解居民“疙瘩事”

甘肃肃南县将奶茶文化融入矛盾纠纷调解

2024-03-26 10:51:38 来源:法治日报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先喝碗奶茶,有话咱们慢慢说!”近日,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阿勒齐”调解工作室里,一起邻里纠纷正在调解。

原来,安某装修时堆在楼道的垃圾影响了邻居杜某进出,杜某多次找安某商议无果,这才找到调解室来。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可不能因为装修的事,闹得不愉快,毕竟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

滚烫的奶茶,温馨的房间,贴心的劝解,一下子拉近了调解员与当事人的距离,一起邻里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这样的场景,正是肃南以裕固族独特的奶茶文化融入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创新运用“一碗奶茶调解法”的一个缩影。

以调为先解决居民诉求

“阿勒齐”,裕固语意为“中间人”“调解人”,亦有“和为贵、和为美”之意。

肃南是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辖区有裕固、藏、蒙、回等22个少数民族。

长期以来,肃南县牧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通常就会请来一位公平持中、说话极有分量的“阿勒齐”,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热气腾腾的奶茶,商量化解矛盾,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近年来,肃南县司法局由肃南各族群众“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入手,探索民族聚居地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有效模式,推行“一碗奶茶调解法”,推动矛盾在一线化解、隐患在一线消除,打造“枫桥经验”的肃南版本。

2022年5月,肃南县在红湾寺镇红湾社区成立首个“阿勒齐”调解工作室。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红湾寺镇党委书记鲁燕青介绍,“一碗奶茶调解法”让居民话有处说、怨有处诉、理有处讲、事有人办、难有人帮,居民心气顺了、怨气小了,干群关系也就稳固了。

以茶为媒消除对抗情绪

小区停车位被外来车辆占用、一下雨家里的墙面就渗水、楼道里的灯不亮了……现在,红湾寺镇居民即使没有大事,也要去“阿勒齐”调解室坐坐,吐吐不快、唠唠家常。

调解室里,调解员认真记录下这一件件“小事”,按照难易程度,分层次、分类别把信息分流,“全科”调解员队伍认领化解,形成工作闭环,实实在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群众“家门口”,让更多的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调解室主任陈新煜介绍,肃南人的一天,一般从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开始。把调解场所搬到暖意融融的茶桌,不仅能拉近当事人与调解员的距离,也有助于消除彼此的误会和对抗情绪。

“我忍你不是一两天了,一点小事就耍脾气,这日子没法过了”“你说对了!这日子我也过不下去了……”人还没进调解室的门,吵闹声先传进来了,一对气鼓鼓的小两口来到了调解室。

陈新煜立刻迎了上去:“都先消消气,坐下来慢慢说。”

进了调解室,他先给每人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一时间,弥漫的茶香把空气中的“火药味”冲淡了不少。随后,调解员趁机对双方进行劝导,通过对当事人心理把握、需求调控、情感捕捉,艺术性地运用语言沟通,缓解当事人的对立情绪,重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最终两人都表示愿意回去好好过日子。一桩原本剑拔弩张的矛盾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陈新煜介绍,“阿勒齐”调解室成立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632起、解决实际问题105件,群众满意率达100%。

以和为贵促进纠纷化解

非遗手工刺绣、调解谚语墙、民族风茶具,在新建的“阿勒齐”调解室里,有“赛罕梅朵”彩虹志愿服务队、专职网格员、“法律明白人”、少数民族代表……

“全科”调解员队伍充分发挥“专家”“熟人”懂习俗、会调解、接地气的优势,以茶为媒拉家常,顺心气;听诉求,找症结;释法理,促和解,讲群众听得懂的话,评群众听得进去的理,为居民解决“疙瘩事”。

“别看我们只是个小小的社区,却有10个民族的居民在这里共同生活。”红湾社区负责人梁茜说。

“阿勒齐”调解室的墙上,各民族谚语环绕的“和”字格外引人注目。标识也极具特色,鲜红的“石榴籽”最能表现各民族群众紧紧拥抱在一起,“家庭和美、邻里和气、社区和睦、民族和谐”的工作目标,更是对每一起矛盾纠纷都能握手言和的美好希望。

调解室成立之初就坚持专业素养与民族情感相结合,选聘7名通晓民风民俗、熟知政策法规的“双语”调解员参与调解工作。

借助语言的互通,无障碍的交流,讲解政策法律,诉说公序良俗,让当事人卸下心防,打开“破局”和解的切口,促使纠纷有效化解。

“阿勒齐”调解、“石榴籽”课堂、“赛罕梅朵”志愿服务……肃南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特色司法服务受到各族群众的称赞,法治的种子在居民群众的心中落地生根,呈现出民族团结一家亲、齐心共谱和谐情的感人生动局面。

编辑: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