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杨桥村:百年书场的变迁

2022-07-25 13:00:42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莎莎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张杨 王姣

图为前黄司法所负责人蒋晓星(左三)为村民讲解村规民约蕴含的新时代乡村善治内涵。 刘饮海 摄

“扶犁初学耕,牛角书不忘;穿蓑衣戴箬帽象征‘求雨’,烧大麦桔意味‘驱虫’……过去我们只能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祈求风调雨顺上,现在靠的是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近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老书场座无虚席,村民们拿着茶壶、茶碗,把这里挤得满满当当,只为听一场普法课。

这堂课的主讲人是杨桥村“法治带头人”刘银海,娓娓道来的不仅有杨桥的耕读文化和农作习俗,还有最新的政策、法律。今年以来,杨桥村将本村特色景点与乡村法治建设相结合,利用“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矛盾纠纷等,打通了乡村法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老书场”议出新气象

诗意江南,水墨杨桥。杨桥村因石拱桥“南杨桥”而得名,始建于南宋,兴于明清,鼎盛于清末民初,现今不仅是常州市历史文化街区,还入选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内有一间砖木结构的三开间老房子,曾是当地村民们常去听书的好去处,被称为杨桥书场。书场曾一度荒废,自2020年“援法议事”入驻书场以来,“书场议事”听民声、纳民智、解民忧的新功能逐渐凸显,诸如古建筑保护、道路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等“急难愁盼”之事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书场也重新热闹了起来。

“此前,在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矛盾。我们通过‘援法议事’来破题,引导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杨桥村党委书记朱志刚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村委会对杨桥书场进行了保护修复,在保留说书功能的同时,赋予其理论宣讲、道德讲堂、援法议事等新功能。

今年年初,村委会准备对太平浜驳岸进行修缮。当设计方案公布后,村民意见不统一。一部分村民认为太平浜驳岸是生态驳岸,方案没有兼顾周边环境、整体美观不够;另外一部分则认为浆砌石的老驳岸年久失修,存在游客落水隐患,在目前的设计方案中却没有体现。

村委会就此事召集村民小组长、老党员、专职调解员、驻村律师、“法律明白人”等一同在书场议事。最终商定:太平浜驳岸采用砖石加固,并加装护栏,旁边的小游园进行排污排水改造,原来的旅游公厕则向北位移。

如今,修缮一新的驳岸、辅道、景观亭错落有致,让原本凌乱的太平浜增色不少。“小事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武进区司法局前黄司法所负责人蒋晓星表示,前黄镇将村村打造“法润水乡·有话好好说”援法议事平台,与政协“有事好商量”平台形成优势互补,在村党委(党总支)领导下,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形成“1+5+1”议事治理模式,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吃讲茶”里话和谐

南阳楼茶社是杨桥古镇另一个特色景点。旧时,村民遇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债务纠葛等麻烦事,时常相约到此“吃讲茶”,一边吃茶,一边解决纠纷。作为调解民间纠纷的传统模式,“吃讲茶”最要紧的是请一位双方都信得过、有威望的“老娘舅”。如今,在杨桥有一条规矩——要当“老娘舅”,必须首先是“法律明白人”。

老党员徐洪大正是其中的一位。退休后,他通过村委会遴选、业务培训成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凭着处事公道、熟悉民情、威信较高逐步成为村民们信赖的“老娘舅”。

前不久,老徐刚刚调解了一起继承纠纷。村里的孤寡老人章老汉去年去世,留下一间老宅和两亩承包地,但未立遗嘱。章老汉妹妹以“遗产不能留给外姓”为由,让女儿住进老宅并耕种了承包地。此事引起了住在邻村的老人养子陆某的不满,于是双方来到茶社“吃讲茶”。

有老徐这位“老娘舅”出面,又有村干部、村民组长和驻村律师参加,茶碗一端,双方竟出人意料地没有激烈争吵互相指责,而是在老徐的引导下围绕“土地承包权能不能继承”“章老汉的法定继承人是谁”两个方面谈诉求、理头绪、解疙瘩。

茶越泡越淡,矛盾越谈越少……其间,街坊邻居也都表示,虽然当年老人没有办理领养手续,但陆某对老人尽了二十多年的孝,村里有口皆碑。最终老人的外甥女让出了老宅,养子陆某也放弃了承包地,由村集体收回。

“乡村盛行人情文化,但化解矛盾最终还是要靠法。”武进区司法局副局长吴晓峰认为,现今农村矛盾主要涉及土地确权承包、工程施工、继承赡养等方面,基层调解员有时光靠“面子”不管用,还得摆事实、讲道理、析法律,最终达到化解矛盾、理顺民心、教育群众的效果。2021年以来,杨桥村重点从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老党员、老干部中遴选出10名“法律明白人”,参与调解矛盾纠纷62次,调解成功率100%。

民俗情劲吹法治风

在对历史建筑、基础设施、河道水系等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杨桥也在保护传承本地民俗文化上下了不少功夫。杨桥崇道堂捻纸馆坐落在南杨桥下的古河边,杨桥捻纸第27代传人朱琪已经守护这项独门技艺50余载。

近年来,在前黄镇政府和杨桥村委会的支持下,朱琪开始担任运村实验学校捻纸社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们创作了《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等以宪法、民法典为主题的系列捻纸作品。“纸间五色缤纷,捻出法治味道。”朱琪告诉记者,杨桥捻纸已经引入学校校本课程,通过杨桥捻纸把民俗文化和法治文化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俗文化的法治魅力,寓教于乐,浸润心田。

“勤致富,俭持家;不赌博,不浪费;邻里间,和为贵;互相帮,不添乱……”这是传唱在杨桥村村头巷尾的村规民约,涉及爱国爱村、传家兴家、邻里和睦、移风易俗等多个方面,不仅赓续了杨桥自古“事稼穑、丰五谷、知诗书、达礼义”的“耕读传家”传统,也彰显了新时代乡村善治的内涵。

人字拼接的青砖路,鳞次栉比的“握手楼”,流泻着杨桥古村千年清淡淳朴的民风。如今,百年书场今议事,一杯清茶解民忧,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杜洋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