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金字招牌”周木文回来了

2020-10-27 13:53:00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战海峰 文/图

□ 法治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伍加川

“周老师,谢谢您,我们收到钱了!”近日,冉某代表工友打通了老党员周木文的电话,第一时间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冉某、唐某等15人是在城口从事装修的工人,被本地老板匡某拖欠工资和材料费30余万元,想要回欠款,却怎么都联系不上匡某。今年5月,冉某、唐某等人找到周木文,请周木文帮他们想办法。

周木文是“周木文法律服务工作室”负责人,退休前,他是重庆市城口县司法局基层科科长。从事司法行政工作20多年,周木文扎根山区,为维护乡亲们的合法权益不辞辛苦,先后奔赴全国十几个省市,为农民工代理200多起案件,索回赔偿近两千万元。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被评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重庆市优秀公务员、重庆市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

“周木文责任心强、社会关系广,只要是群众有事相求,他都尽力而为。”和周木文一起共事的罗方成说,这也是冉某等人专门找他的原因。

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周木文断定匡某应该还在城口承包装修工程,周木文随即发动自己的同事、朋友、家人等到处打听,在各方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匡某,并及时组织双方依法调解,帮助冉某、唐某追回了欠款。

“别人辛辛苦苦找到我,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和信任,我必须帮他们追回欠款。”周木文总是这样说。

“有矛盾、有纠纷就找周木文。”成为当地群众遇到困难时常说的一句话。周木文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技能独到,再复杂的事情,他都能让双方心服口服达成和解。

其实,早在2017年,周木文就到了退休年纪。“但一想到这些老百姓还需要我,没了我,他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他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退休前,他时常叮嘱单位里的年轻同志:“干群众工作,你得带着感情去做,对群众没感情,你能吃得下这苦?群众找你,那是信得过你。如果是你的亲戚朋友被坑了,你心里能舒服吗?这样想一想,工作的动力就出来了。”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口县在城市建设、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纠纷日益频发。“要是周木文还没退休,找他,肯定立马得到解决。”类似的声音不时传来。

于是,重新拾起“周木文”这块金字招牌便提上议程,当城口县司法局主要负责同志与已退休的周木文取得联系,商议恢复运营“周木文法律服务工作室”时,心里一直放不下群众的他很快答应。

2019年7月,周木文回来了。

此后,他陆续邀请曾经获得过市级以上表彰的3名优秀人民调解员及退休法官加盟。他们懂法律、熟悉政策、调解经验丰富,以工作室为载体,在承接全县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原有基础上,深化诉调对接机制,践行基层“枫桥经验”。

“老周,我们这儿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非得你出马才行。”城口县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人找到周木文。周木文刚回来便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案件。

原来,一辆客车在开往双河乡竹园村时突然被山体掉落巨石砸中,导致一名年仅14岁的少年当场死亡。因死者家属情绪激动、悲伤过度,且要求赔偿数额远超保险公司赔付限额,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了解事情经过后,周木文立马赶往现场。

“发生这样的意外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事已至此,我们先将死者送往殡仪馆后再来协商……”周木文耐心劝导,待家属情绪逐渐稳定后,随即将双方当事人分开进行“背靠背”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双方能够换位思考,适当作出让步,最终达成一致。

自工作室恢复运营以来,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周木文法律服务工作室”践行初心与承诺,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他们共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500余人次,帮助解决问题175起,调处疑难矛盾纠纷588件,涉案金额达3000余万元。

同时,工作室还调解县法院交办的诉前民事案件241件,完成司法确认94件,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成本505万元,在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的同时,有效缓解司法审判压力。

“自己终将老去,未来还得靠更多‘小周’顶上才行。”周木文说,这是他内心一直放不下的事。

调解工作之余,他怀揣对群众工作的情怀,热心组织全县大批人民调解干部参加培训,亲自为司法行政系统的年轻干部们传授实战技巧、工作心得。他期望发挥余热,带动培养出更多热爱群众事业,扎根基层,不断进取的“小周”,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事,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努力使城口的基层群众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这里,能感受到自己这份工作看似平凡,但意义很大,能切切实实地为群众解决问题,这份成就感让自己愿在这个岗位扎根下去,像老周一样一直干下去。”工作室的职工小彭告诉记者。

编辑:赵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