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一街一品打造“法治园林”

​上海长宁推进特色法治文化建设提升普法效能

2020-07-29 17:59:16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法制网记者 余东明 黄浩栋

左边是青砖瓦房绿草红墙,于无言中散发历史魅力;右边是百货商场咖吧画廊,在喧嚣中展现年轻朝气。近日,《法制日报》记者漫步于上海滩具有百年历史的愚园路上,感受这种奇妙的和谐。

愚园路是上海市长宁区法治文化建设最为闪亮的一张名片,但并非唯一。“七五普法”以来,当地注重特色法治品牌建设,形成以“一街一品”为载体的“法治园林”。

“习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作为基层市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绣花精神’同样也适用于法治建设。长宁区通过广泛调研,梳理各地区、街道的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平安长宁’‘法治长宁’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长宁区司法局局长张谢定告诉记者。

发掘特色打造精细普法

愚园路历史名人墙犹如一座微型城市记忆博物馆,不足50米的走廊两侧陈列着与愚园路渊源颇深的法学界大家的介绍:首任司法部部长史良、首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首位法学女博士侯御之……向往来游客和周围群众诉说愚园路的百年法治史。

而在马路另一头,焕然一新的愚园百货公司成了本土潮流品牌和年轻艺术家走向市场的新平台,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新经济业态持续发展,愚园路成了网红店铺的聚集地。

愚园路新旧交融,要想发挥它的历史张力,就必须挖掘其法治文化底蕴。愚园路居民出于对历史的认同感,素来对法治环境具有强烈的需求,而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沿街商铺也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愚园路成为长宁区重要的法治文化阵地。

去年9月,涵盖了7大经济园区、3栋重点商务楼宇、约100家沿街商户,以及6个居民区和两家街道办事处的愚园路街区联合体正式成立。该联合体的成立也给愚园路实现法治德治共治自治注入全新动力。

随着愚园路成为年轻人逛街游玩的新选择,该地区的精细化普法工作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长宁区在运用已有的法治记忆微展厅、故事商店快闪活动、愚巷法治试验田向游客宣传法治历史和文化外,还积极引导沿街的酒吧、商铺,向消费者进行简单易懂的法律知识普及。

记者行走在愚园路上发现,新冠肺炎疫情虽已平缓,但每家商店依旧在显眼处张贴着“疫情防控工作承诺书”和“战疫·守法联盟卡”。若是走进店铺,店员还会送上一张“普法卡”,上面详细列举了如“戴口罩、勤洗手、别聚会”等简单易懂的依法防疫小贴士,每张餐桌上还放置着“使用公筷 拒绝野味”的法治告知书。

一直以来,普法工作的精细精准都是长宁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不久前,长宁区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市场主体涉“疫”法律问题需求,梳理形成了“复工复产精准普法菜单”,根据不同的法律内容设计不同的服务内容和形式,为精准普法方案定制提供参考依据。

“近年来,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根据群众所在地区、身份、年龄等条件的不同,对普法的需求也各有所异,因此,如何通过精准化、精细化的普法满足民众的不同需求是长宁区现在和将来都要持续面对的重要课题。”上海市法治研究会副会长王奕蓉说。

深入社区构建特色文化

记者一走进长宁区北新泾司法所的大门,智能机器人“小法”便缓缓靠近。

“我叫小法,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

“如何申请人民调解?”

“发生纠纷后,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小法”准确回答,并在屏幕上显示出相应的文字。

现场前来办事的群众告诉记者,自从“小法”落户北新泾以来,已经成了广受欢迎的“法律万事通”,通过AI技术,“小法”可以自助解答市民咨询的各种法律问题,给出法律意见并提供行动建议。

据了解,“小法”的出现,与北新泾自身的区域特点息息相关。今年4月,全国首批12个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揭榜,北新泾街道正式入选,成为上海首个人工智能试点地区。

最近,附近的新泾六村还建立了功能齐全的人工智能活动室,配备有可供办理37项社区事务的自助服务终端,AI技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为社区基层治理提供便利与保障。

据了解,目前北新泾司法所正积极筹备搭载VR、人脸识别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今后该服务平台将成为集综治、禁毒、消防等法律宣传内容的一站式AI体验中心。

如同植物生长需要合适的土壤,培养法治文化也需要因地制宜,长宁区多次组织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各街镇的区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制订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推出了一系列上拉天线、下接地气的法宣项目,将法治文化与社区基层治理紧密结合,提升老百姓的接受度与获得感。

无独有偶,长宁区天山街道因为距离虹桥艺术中心较近,组织各类文艺活动和演出便成为当地法治宣传的最佳手段。

去年8月12日,由天山路街道和长宁区司法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法治电影周活动顺利举行,除了邀请居民前往影院观看法治电影外,还邀请法院、检察院、公安、城管等多个部门共同开展法治巡讲,并发动街道法律顾问和律所律师在社区内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如今,法治电影周已成为天山路街道乃至全区范围内广受欢迎的法宣品牌。

“古往今来,文化发展始终呈现‘百家争鸣’之势,法治宣传虽不能‘以一概全’,但必须始终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搭建丰富多彩的法宣平台,为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高品质的‘法宣产品’。”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童潇说。

自觉普法提升法治效能

傍晚,华院小区居民老吴下班后将助动车推进了“光韵智停场”,停车场通过智能识别,第一时间将相关数据反馈到了物业后台。

“光韵智停场”原是一条无人问津杂草丛生的背河小巷,每到夏天蚊蝇乱飞,也成了居民乱停乱放的地方,群众反映强烈。

为此,华院小区居委联合业委会通过民主协商,经居民一致同意,建设了这个“光韵智停场”,既缓解了停车难题,又改善了社区环境。此外,在专业法律人士引导下,居民们通过法律咨询和自发学法普法,制定了《小区停车公约》,进一步巩固了民主协商自治成果。

在长宁区,像这样将法治思维深植居民心中并实现基层法治化治理的例子举不胜举,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便是另一个基层法治化治理的典型,这个原本为中外居民开放的社区事务共商共治平台,经过多年的协商议事,社区居民不仅了解学习了大量法律知识,也养成了自觉学法、自觉用法的习惯。

如今,古北市民中心这里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系点。2015年起,来自居民区基层的意见建议,从这里直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至今已汇聚了超过600条建议,成为长宁区的“国际名片”。

据悉,长宁区在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中,坚持把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法治支撑、民主协商、共建共治共享,在社区治理各个环节融入依法治理思维,提升了基层法治化治理的水平,将“我给你”的固有普法模式转变为“我想要”的自觉普法新形态。

“法治建设就是要让老百姓养成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行动自觉和精神自觉,并习惯于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长宁区通过社区基层自治的推广,让人民成为普法的主角,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长宁方案。”张谢定说。


编辑:赵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