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司法部直属机关扶贫干部张体磊:

​驻村第一书记当起猪肉“代言人”

2020-05-18 19:24:53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法制网记者 张晨

“陇山村的猪吃的东西很健康,红薯、南瓜是主粮,玉米、麦麸是辅食,一头猪平均生长周期是8至10个月,我这种不太喜欢吃肉的人看着都馋。”当着司法部机关服务中心采购团的面,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陇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体磊当起了猪肉“代言人”。

此后,陇山村一批批土猪肉端上司法部机关食堂的餐桌。销售生猪的贫困户邱伟一次性从合作社拿到4万多元肉钱,他高兴地说:“幸亏有张书记,疫情期间,陇山村的猪肉不仅没有受损,还赚了。”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司法部直属机关党委组织部主任科员张体磊被派去四川考察,其间在平昌县驷马镇陇山村住了3天。陇山村位于大巴山南麓,面积4.5平方公里,辖6个农业社,共有601户190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363人。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看到陇山村不少村民还住在窝棚里,走的是泥路,干着肩挑背扛的农活,心里很不是滋味。”张体磊回京后主动请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希望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你已经有基层工作经验,不必再去基层挂职锻炼”“贫困地区条件艰苦,你可要想好了”“咱家孩子还小,我自己照顾压力很大……”同事、亲友的挽留,没能阻拦张体磊去山村的决心。

2018年9月10日,张体磊再次来到陇山村。彼时,经过前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陇山村已经大变样,家家通了入院公路,异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让全村人都住上了安全房。

“虽然已经脱贫摘帽,但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很多,重新返贫的风险仍然很高。”张体磊花3个月时间,摸清了陇山村的山路,四川话也学巴适了。

尽心竭力为群众解决困难,真情实意为老百姓做事,是这位驻村书记一贯的工作作风。

前不久,张体磊和村支书李明国一起来到贫困户夏时建家里。夏时建的父亲已经80多岁,生活不能自理;儿子在雷山上中学,疫情期间学校安排上网课,家里却没有智能手机。张体磊把身上的300元现金全给了夏时建,又去镇上给孩子挑了一款手机。

在陇山村精准扶贫办公室桌上有个厚厚的笔记本,这是张体磊的扶贫日记,里面记录着他在村里的工作点滴。

“脱贫攻坚不能只做表面工作,陇山村现在是两个80%——80%的劳动力在外务工,普通家庭80%的收入依靠务工收入。要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要从居家农户的增收做起。现在村里核桃、蔬菜产业发展得不错,但一个见效慢,一个收益不高。要想切实改变收入结构,需要搞点有特色的种养行业。”张体磊写道。

有了目标,说干就干。

2019年7月,陇山村第一批土猪肉端上司法部机关食堂的餐桌。2019年春节前,四川达州监狱职工代表到陇山村以购代捐,采购了1500多只、价值近13万元的跑山鸡、散养鸭和生态鱼,进一步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提升了发展产业扶贫的热情和信心。

为切实帮助陇山村百姓脱贫奔小康,陇山村两委采取“合作社+养殖户”模式成立专门工作队,广泛宣传动员,逐户统计生猪等农副产品数量。2019年,全村200多户养殖生猪1000多头、生态土鸡5万余只,养殖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陇山村合作社年销售额达到600多万元。

“张书记帮我们联系了这么多销路,明年我不光要养好鸡鸭,还要多喂两头猪。”村民冯华英笑着说。

今年2月,陇山村三社苟元首的侄子驾驶苟元首的小轿车,与李刚荣驾驶的无号牌摩托车在村口发生碰撞,致两人受伤。后经人民调解员、村主任陈元斌以及张体磊积极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苟元首的妻子邓秀云回忆说:“张书记不仅给我们讲法律知识,还帮助我们起草调解协议,我们肯定得按照法律办。”

“我们平时经常开展普法宣传,老百姓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找村两委调解、咨询。这几年村民的法治观念有很大改观,老百姓遇到事不再比谁的腰杆粗,而是看谁占理,主动找法、用法。”陈元斌说。

如今的陇山村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定期开展法治宣传、培训,建立法律顾问微信群;建立综治办公室,设立人民调解室,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积极推行村民说事制度,共同说事、民主决策。村两委会同各方力量,不时在村社和校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文化下乡”系列活动,将普法宣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陇山村的违法犯罪率、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数量逐年下降,还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安全社区示范村等称号。

“脱贫奔小康与乡村法治建设一样任重而道远,把组织的嘱托记在心头,把群众的利益记在心头,我就能干出样子来。”张体磊说。 


编辑:赵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