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平安文化成为推进社会治理无形力量

云南西畴实现千村不发案

2019-12-24 14:06:18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 法制网记者 王宇 石飞

每天晚上,刘丕荣都要向村小组长询问村寨一天发生的大小事情,以确保村民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妥善解决。他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兴街镇拉孩村委会党总支部书记。

“这一习惯,我已经坚持十多年了,很有必要。”刘丕荣告诉《法制日报》记者,10年来,拉孩村下辖的18个村寨没有发生一起因为闹矛盾上访的,也没有发生过一起案件。

“像拉孩村这样社会治安良好的村寨,在西畴县比比皆是。多年积淀形成的‘平安文化’,已经成为构建和谐西畴的无形力量,深入人心。”西畴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庭伟告诉记者,多年来,为推动社会治理,西畴人在传承发扬“平安文化”的同时,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实现了1583个村寨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645多个村寨连续10年不发案、1472个村2017年以来“零发案”的良好局面。西畴县3次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平安县”,连续14年被评为“云南省无毒县”,打造出“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平安新风貌。

“平安文化”深入人心

什么是西畴人的“平安文化”?

文山州副州长、州公安局局长彭山介绍,早在1955年,毛泽东同志为西畴县东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整社工作经验文章《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写下按语:“得不到党的领导,当然就要混乱。领导一加上去,混乱就会立刻停止……”当年这一批示精神,在全国树立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面旗帜,指导了合作社的整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与发展,这个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全国性社会治理样本,在西畴县俨然形成了一种“平安文化”,成为有力推进社会治理的无形力量。

记者在西畴县戈木村(原东升农业生产合作社)走访看到,村里党员户挂党旗,群众户挂国旗,“家家户户红旗飘”给人以十足正能量。

2010年至2012年,西洒—兴街二级公路修建经过戈木村,为防止修路引发矛盾纠纷,社区民警提醒施工方严格管理施工人员,做了大量预警工作。其间,发生了几起因炸炮引发的赔偿,由于预警及时、调解得当,很快案结事了。

在戈木村委会警务室,西畴县公安局分管治安的副局长邓兴海告诉记者,多年来,历任社区民警都与村民群众建立起鱼水关系,依靠村民力量在警务区组建了23支联防队,开展法治宣传,预警矛盾纠纷。10年来,戈木警务片区治安、刑事发案率均为零。

2018年以来,文山至天保高速公路建设经过警务辖区的多个村寨,社区民警与政府驻村工作队员、综治专干联合开展因征地补偿引发的矛盾预警和调处工作,20多起矛盾得到就地化解,做到了社会稳定人心安。

记者了解到,在“平安文化”的熏陶下,西畴县许多村寨逐渐形成“以违法犯罪为耻,以无一人犯罪、无一人进监狱、无一人吸毒为荣”的社会共识,广大人民群众明辨是非、遵纪守法蔚然成风。

联动整合条块协同

在兴街镇拉孩村委会走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这里民风淳朴,村干部威望高,村里发生的矛盾纠纷基本就地化解。

2017年,兴街镇修建殡仪馆时,施工方炸炮,导致离工地不远的白栗山村39户村民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村小组长及时入户了解情况,村委会干部、综治专干、社区民警联合开展赔偿调解工作,两天时间,39户村民的赔偿事宜全部化解完毕,施工方支付赔偿款合计40多万元。

刘丕荣说,拉孩村委会下辖的18个自然村,村村都有联防队,寨寨都有巡逻力量,参与巡逻的村民可以计“工分”,每季度积累的“工分”作为村集体经济分红的重要依据,“工分”还可以到村委会“幸福超市”兑换奖品。通过长期开展群防群治工作,18个村寨10年来无发一案。

据了解,10多年前村里可不是这样,案子特别多,贩毒、盗窃、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活动一度猖獗,曾被云南省政府部门亮过治安“黄牌”。

“为改变这一治安乱象,全县建立完善‘联动整合、条块协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整合力量资源,层层压实责任,形成治理合力。”张庭伟说,县委成立由“一把手”任组长的综治维稳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挂钩联系各乡(镇),45个成员单位挂钩联系各村委会(社区),挂钩领导、成员单位分别与各乡(镇)、各村委会(社区)签订综治维稳目标管理责任书,出台《西畴县“实干”村(社区)考评办法(试行)》,将基层社会治理纳入考核内容,进一步调动基层党组织加强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选派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各乡(镇)挂任党委副书记,主抓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配备72名综治专干,负责村(社区)综治维稳工作,履行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收集员、便民服务代办员、政策发挥宣传员职责。西畴县着力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不断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宣传发动、化解矛盾的战斗堡垒作用。

群防群治夯实基础

夯实公安基础工作,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延伸警务触角,是西畴县推动社会治理的一个有力抓手。记者在西畴县城所在地的西洒派出所采访,深切感受到这里群防群治力量的强大。

“我的手机微信里有3000多个好友,大多数好友是辖区群众。”西洒派出所所长骆瑞峰告诉记者,曾接到一网友报警,反映“一辆微型车形迹可疑”。派出所马上通过监控捕捉到嫌疑车辆的影像资料锁定嫌疑人,并将有关图像上传微信群。当晚,在热心群众的举报和协助下,一举擒获两名嫌疑人,破获摩托车盗窃系列案7起。

目前,西畴县公安局现有警力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此,局党委牢固树立“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的理念,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群众自管自助、邻里互管互助、集体群管群助和公安机关专管专助”的群防群治工作法。

在西畴广大农村,常态化开展零星小村寨的定位巡逻,两个相邻村寨的交叉巡逻,3家为一组、3人为一班的守望巡逻;按照“群众——治安联防队——村民小组——村委会——派出所”的5级联防机制,共建成乡镇专职巡逻队10支、村民委义务巡逻队72支、村小组义务巡逻队1772支,全县巡防队员达6423人。派出所对社会巡防力量进行定期培训,并配发服装和装备,指导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当地以村组为单位,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保洁员、信息员,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及时收集信息上报驻村民警。辖区派出所根据信息员上报的情况、价值给予相应的积分,信息员即可凭积分到“幸福超市”兑换物品。目前,全县信息员达2525人,他们或是乡镇干部、村干部,或是治保会员、义务巡防队员、治安积极分子、保洁员等。

与此同时,针对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的实际,西畴县积极探索社会矛盾化解新路子,依托综治专干、司法调解员等,创新推出“四诊疗法”机制:坐班门诊,即驻村民警深入辖区走访、收集掌握情况,在警务室坐班接受群众问题反映并组织调解;进村出诊,即驻村民警会同村干部、“五老”进村调解;集体会诊,即派出所会同综治、司法、村组集中进行调解;上门复诊,即驻村民警定期上门回访,让矛盾不上交。

“片区社会治安良好,是群众对社会治安防范工作表现出极大的支持和配合。”西畴县公安局党委书记钟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引导村民自治方面,全县各派出所通过提前介入《村规民约》的制定,将化解矛盾纠纷、参与巡逻防控、提供举报线索等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积极参与的村民凭“工分”可到村委会“幸福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治保、调解、巡防等组织人员无报酬待遇的问题,稳定了农村群防群治组织。

编辑:赵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