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见证法庭换颜感受法治变化

2019-09-29 11:59:36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讲述人 李全华

2005年,我考进了将乐县人民法院,第一个工作地点就在南口法庭。没想到一转眼,我这个外地人在这里一呆就是14年,娶妻生子把家安在了这里。在这里,我不仅见证了老法庭到新法庭的换颜变迁,也见证了基层法治建设的点滴变化。

说实话,刚到法庭的第一天,我都有些惊讶——被长年风雨“摧残”的黑黢黢的楼房紧挨着一条被大车轧坏的马路,一层楼足足低于路面有一米多。晴天,路上扬起的尘土直往办公桌上扑;雨天,满脚的淤泥又让人迈不开腿。就连用水都大肠杆菌超标,我们不得不每天到对面群众家里去挑水喝。

办公条件的艰苦总是能有办法克服的,令我最难忘的就是法庭实在没什么“人气”。刚来的那段时间,我办公桌上的电话几乎就没响过,我甚至一度怀疑电话是不是坏掉了,还特意用自己的手机拨过去,发现通讯一切正常才死了心。

没人上门来找,我就自己出去转。只要一有空,我就到老百姓家里串串门、拉家常。一开始,村民并不领情,一提起法院就直撇嘴,好像谁和法官走得近,谁家就有官司缠身一样。走访的多了,我也就明白了,群众的偏见来自于他们对基层法庭的工作了解太少。法庭没“人气”并不代表基层矛盾纠纷就少,而是群众心里并不想交给我们来解决。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很清楚自己的职责不仅是办理案件,更重要的是为百姓提供最贴心的司法服务,让他们学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而不是一提到“法”这个字就退避三舍。

为了方便群众,我深入辖区巡回审判点、法律工作站开庭审理案件,提供法律服务。特别是对赡养、抚养、邻里、家庭婚姻纠纷等类型的案件,我都会优先立案,上门调解,不仅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也提升了法院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从唐代开始,将乐县就十分盛行“擂茶”文化。遇上红白喜事、逢年过节或是亲友来访,人们会将芝麻和茶叶放在一个大钵中,再用一根茶树棍将其擂成粉,开水滤成乳白色茶汤饮用。为了更贴近百姓,我将擂茶这一民间习俗运用到案件纠纷的调处上,推出了具有将乐民俗风情的“擂茶调解法”。每次调解纠纷,我都会带着钵和芝麻、茶叶来到当事人家中,引导当事人一个扶着钵、一个持棍来“擂茶”。

“擂茶”需要一人持棍一人转钵,分工协作间当事人的心结早已经解了大半,我瞅准时机再从旁多加引导,往往能事半功倍。当事双方一端起茶碗,我就知道:事了人和。

一旦遇到“难缠”的纠纷,我也会亲自打上一钵擂茶助助力。

家住南口乡松岭村的喻大爷因赡养纠纷将儿子小喻告上法庭。接到案件后,我就琢磨:父告子的案件在农村毕竟是少数,如果父子对簿公堂,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加深彼此的怨恨,小喻也可能遭到村里人的指责。于是,我利用晚上时间与村干部一同上门调解,但几次调解后,小喻始终不为所动。

面对无情的儿子,喻大爷伤心地说:“小李啊,不要再花费心思了,你就按法律给我办,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开庭的前一天下午,不甘心的我又来到了喻大爷家。刚一进院门,只见喻大爷正使劲抓住他老伴的双脚往旁边的深水沟里拖。我急忙冲上前制止,谁知大爷气愤地说:“老太婆抢走了我的药,不让我喝。”

我被大爷的话搞得一头雾水。仔细了解才得知,原来是大爷一时想不开,想喝农药自杀,被老伴阻止。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我立即再次召集了喻大爷的儿子、儿媳以及村两委干部,一边打起擂茶一边把刚才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听到如此惊险的一幕就发生在自己父亲身上,正端着茶碗喝茶的小喻停止了动作,神色渐渐地有了变化,双方之间没有了之前的剑拔弩张……

开庭当天,喻大爷在儿子的搀扶下早早来到法庭要求撤诉。我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没白费。

随着智慧司法、互联网司法的普及,基层法庭的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发展着。针对农村基层调解组织业务水平低的状况,我通过QQ、短信、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与辖区人民调解员互动,开展网上指导调解工作,并提供法律咨询和宣传服务。为此,南口法庭还荣获“全国法院系统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如今,南口法庭已经搬进了占地面积4亩多的新址,立案大厅、擂茶调解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人员配置也多了一倍。百姓们经过这里时都会进来转一转、看一看,还笑称法庭就是南口乡的一个小“景点”。遇到什么难事儿了,他们也都很乐意找我来问一问。

而每当我去群众家中调处纠纷时,也不用再自带擂茶工具。大家已经把我当成了家人,并深知我的“套路”,早就备好了擂茶等着我上门……

图① 南口人民法庭旧址。

图② 崭新的南口人民法庭。

图③ 李全华在崭新的现代化法庭里审理案件。

图④ 在李全华的见证下,纠纷当事人双方解开心结,共同擂出香喷喷的擂茶。

讲述人系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人民法院南口人民法庭副庭长

本报记者 王莹 整理     

编辑:赵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