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际文
统计数字显示,2024年全球恐怖袭击事件虽较峰值有所下降,但在中东、非洲等地区,极端组织仍通过网络招募、资源走私等方式扩张,平民伤亡人数同比上升12%。这些数据无不印证:传统反恐模式已难以为继,全球亟须一套更具系统性、包容性的新路径。当地时间10月6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第六委员会“消除国际恐怖主义的措施”议题下发言时提出“三点主张”,这不仅是中国政府对全球反恐困局的精准回应,更为构建更有效、更公平的国际反恐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智慧。
首先是坚持统一标准,凝聚国际反恐合力。恐怖主义不分地域、民族和宗教,是全人类的共同公敌,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反恐斗争必须秉持“零容忍”的统一立场、统一标准。然而现实中,部分国家将反恐作为地缘政治工具,对特定恐怖势力采取“双重标准”,甚至为其提供庇护,导致反恐统一战线出现裂痕。比如“东伊运”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列名的国际恐怖组织,不仅曾在中国境内制造多起血腥袭击,如今还在叙利亚、阿富汗等国活跃,却被个别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淡化其恐怖本质。
中国主张的核心要义在于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这意味着各国必须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不将恐怖主义与特定国家、民族或宗教挂钩,不搞选择性反恐。从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反恐行动到中东的极端势力清剿,只有所有国家都站在人类安全共同体的高度,对恐怖势力一视同仁,才能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全球态势。正如耿爽所说,反恐不能成为大国博弈的筹码,唯有统一标准才能让恐怖势力无处遁形。
其次是坚持国际法治,完善反恐法律框架。法治是国际社会开展反恐合作的共同语言。《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安理会相关决议及《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共同构成了国际反恐的法律基石。但近年来,个别国家打着反恐旗号滥用武力,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既破坏了国际法权威,也为恐怖主义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全面公约》长期未能达成,导致反恐合作缺乏统一法律框架,跨国追缉、资产冻结等关键举措难以有效实施。
中国主张的关键价值在于明确了反恐行动的法治边界:既要维护联合国的中心协调作用,确保反恐合作在多边框架下推进,又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防止反恐成为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在网络恐怖主义日益猖獗的今天,中国支持《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的生效落实,正是以法治思维应对新型威胁的具体实践。唯有将所有反恐行动纳入法治轨道,才能确保合作的公正性与可持续性,避免“以恐反恐”的恶性循环。
第三是坚持系统观念,打好国际反恐组合拳。恐怖主义的滋生,从来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贫困、失业、资源分配不公、文化隔阂等多重问题交织的产物。然而,一些国家在反恐中却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只关注打击恐怖分子,却对恐怖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荒漠”“社会裂痕”视而不见。中国则始终秉持“源头治理”思维,将反恐与发展、民生、教育紧密结合。在巴基斯坦,中国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当地创造了数十万就业岗位,让曾被极端组织渗透的贫困地区,因经济发展而重拾稳定;在阿富汗,中国向当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帮助重建学校和医院,用教育驱散极端思想的阴霾;在非洲,中国通过农业技术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当地国家摆脱贫困,从根本上压缩恐怖主义的生存空间。这种治理思路,打破了“武力至上”的狭隘认知,让反恐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民生工程”,真正实现了“长治久安”的目标。
中国提出的“三点主张”,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自身反恐实践和全球治理经验的“行动指南”;不是“单边倡议”,而是邀请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开放平台”。唯有摒弃霸权思维、双重标准,凝聚多边共识、强化行动合力,才能真正铲除恐怖主义这一“毒瘤”,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这既是中国的承诺,也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追求。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