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琼
当地时间9月8日,法国总理贝鲁领导的政府在国民议会举行的信任投票中“折戟沉沙”,获194票支持、364票反对,未能过关。这意味着,贝鲁将代表政府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法国即将迎来又一位新总理。
贝鲁下台,并不让人意外。自去年12月上台以来,他领导的政府已经多次面临信任投票的考验。而此次信任投票失败的导火索,是法国2026年预算计划引发的争议。该计划旨在削减438亿欧元的财政支出,包括削减公共假日、控制医保支出等措施,引发了反对党派的强烈批评。在执政党联盟在国民议会中席位不占优的情况下,贝鲁试图通过信任投票来打破政治僵局,却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
事实上,贝鲁已经是马克龙两年来任命的第四任总理。去年12月,时任总理巴尼耶在任仅三个月即遭国民议会弹劾辞职,如今贝鲁继任不足九个月又被迫下台。频繁更换总理,法国政坛这是怎么了?
最直接的原因,是法国政治生态的碎片化和对立加剧。自2024年6月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后,法国国民议会呈现出左翼、中间派、极右翼“三足鼎立”的格局,政府在议会中缺乏稳定的多数派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项政策提案都可能遭到反对党派的联合抵制,导致政府施政困难。比如这次预算案,反对党派为了反对而反对,全然不顾法国日益严峻的债务问题。
深层次来看,马克龙的改革议程与法国传统政治势力的矛盾难以调和。马克龙上台后,试图推行一系列经济、社会改革,以提升法国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然而,这些改革措施触动了部分传统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的“奶酪”,遭到了强烈的抵制。总理作为政府行政的执行者,往往成为各方矛盾的焦点和“替罪羊”,一旦政策推行不力或引发争议,就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法国频繁更换总理,也凸显出其政治体制在应对复杂现实问题时的困境。半总统半议会制下,总统和议会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复杂。总统拥有广泛的权力,但在议会缺乏多数支持时,政府的决策和施政就会受到严重掣肘。这种体制设计本意是为了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容易导致政治僵局和政府的不稳定。
频繁更换总理,对法国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这不仅影响政府决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让政策难以落地生根,也让法国民众对政治精英和政治体制的信任不断流失。在法国债务规模持续攀升、经济面临挑战的当下,政治稳定是推动改革、解决问题的关键。希望法国能尽快走出政治乱局,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