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际文
当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的掌声落下,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恰似一阵清风,吹散了笼罩在国际舞台上的“治理迷雾”。当下的世界,单边主义的“小圈子”越画越窄,气候变化、供应链震荡等全球性难题却像越织越密的网,把各国都困在其中。在这样的当口,中国这份倡议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带着“问题意识”的行动指南,用接地气的思路、看得见的行动,给迷茫的全球治理注入了“中国活力”,也让世界真切感受到:破解困局,原来有这样一条可行的路。
如今的全球治理,正遭遇一场实实在在的“失灵危机”。你看,欧洲的能源难题还没彻底翻篇,中东的炮火又让人揪心;这边刚为供应链稳定松口气,那边极端高温、暴雨又轮番“轰炸”;数字经济的规则各说各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更是像一道越来越宽的鸿沟。更让人忧心的是,有些西方国家为了保住自己的“霸权宝座”,动不动就搞“小院高墙”,把国际规则当成“自家工具箱”——对自己有利就用、不利就扔,还拉着盟友搞“阵营对抗”,把本就脆弱的全球治理体系搅得更乱。就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的:“我们的世界正在失衡,全球治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唤”里,中国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才算真正说到了各国的心坎上。
这份倡议绝不是“纸上谈兵”,更像一个装满“实用工具”的工具箱,每一项内容都精准戳中当前治理的“痛点”。
倡议明明白白说:不管国家大小、强弱、贫富,在全球治理中都应有平等的话语权。这一下就点中了当前国际秩序的“老毛病”——少数发达国家凭着有钱有枪,把规则制定权攥在手里,把“自己的意志”当成“世界的规矩”。你看,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喊了这么多年,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还是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发展中国家的份额也一直上不去。中国的倡议,就是要把这杆“公平秤”立起来,让印度、巴西、南非这些新兴国家,还有那些中小国家,真正能在国际舞台上“说上话、算上数”。
倡议强调,必须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不能搞“规则双标”。这些年,有些西方国家嘴上喊着“法治”,做起事来却全是“双重标准”: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随便制裁别国企业;自己国内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问题一大堆,却对别的国家的人权指手画脚。这种“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做法,早把国际法治的根基挖得千疮百孔。中国的倡议,就是要把“硬规矩”树起来,让国际规则成为所有国家的“共同准则”,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属武器”。
倡议死死守住联合国的核心地位,主张用“大家商量着来”代替“一家说了算”。回想应对新冠疫情的时候,正是靠着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各国才能快速共享信息;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巴黎协定》这个多边框架,让各国拧成一股绳减排。可再看单边主义的“闹剧”: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把全球应对挑战的努力拆得七零八落。中国的倡议,就是要让联合国这个最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重新成为全球治理的“主心骨”。
全球治理说到底,不是为了维护什么“抽象的秩序”,而是要让每个国家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全球还有近8亿人吃不饱饭,发展中国家在数字技术、绿色能源上的“差距”越拉越大,这些问题的根子,就是过去的全球治理“重制度、轻民生”。中国的倡议,把“弥合鸿沟”“让老百姓受益”当成目标。
最后倡议说要“统筹行动、做出看得见的成果”,这正好回应了各国对“治理空转”的担心。这些年,有些国际机制之所以没人信,就是因为“光说不做”——开会讨论半天,最后啥也落实不了。可中国不一样:应对气候变化,提前三年完成了2025年的减排目标;“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3000多个合作项目实实在在落地,让不少国家的老百姓出门有了路、用电更方便。这些“实打实”的成绩,就是全球治理倡议最硬的“底气”。
国际社会对这份倡议的欢迎,可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真切切的“心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期间,不少国家当场就表态支持,说这个方案“说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心坎上”。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直言:“中国的倡议,让非洲国家在全球治理中能更有底气说话”;东盟秘书长林玉辉也说:“这和我们主张的多边主义想到一块儿去了,能给区域合作加把劲。”就连一些西方有识之士也承认:“中国这个方案,真能帮全球治理走出死胡同。”
全球治理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四大全球倡议各有侧重、并行不悖,从不同角度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作为。
编辑:刘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