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川崎市规定发布仇恨言论将受刑事处罚

2019-12-23 13:00:41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 -标准+

        法制网驻日本记者 冀勇

  图为日本民众集会抗议仇恨言论及歧视性言论。 (资料图片)


       12月12日,日本川崎市议会通过了禁止针对非日本出身者及其子孙进行仇恨言行的条例,规定对反复发表仇恨言论的行为,经刑事审判确定有罪的可处50万日元(约合3.2万元人民币)以下罚金。作为2016年日本实施《仇恨言论对策法》以来,日本全国首部写入刑事处罚条款的禁止仇恨言论条例,川崎市的条例向彻底杜绝歧视性言论迈出重要一步。不过,条例的实效性以及能否对日本其他地区产生示范效应还需继续观察。


条例明年7月正式实施
  川崎市最新通过的《建设无歧视尊重人权的城市条例》规定,禁止针对日本以外特定国家和地区出身的人,在道路、公园等公共场所,通过使用扩音设备和分发传单等,作出歧视性言行。
  条例还对仇恨言论的范畴作出具体规定,比如煽动、威胁把非日本出身者及其子孙赶出居住地;煽动、威胁对个人生命、身体、自由、名誉和财产等施加伤害;把他人称为人以外的东西等明显性的侮辱性言行等均在列。
  作为处罚程序,条例规定对作出歧视性言行的人,在再次实施相关行为时,市长可对其作出“劝告”;在6个月内违反“劝告”再次作出歧视性言行时,市长可向其下达停止相关言行的“命令”;如果仍不遵守,市长有权公布违反者的姓名等信息,并向警方和检方进行刑事举报;在被起诉并判处有罪的情况,将被处以50万日元以下罚金。
  为避免条例被滥用,市长在进行“劝告”“命令”“举报”各个阶段,都需要听取由专家组成的“防止歧视对策审查会”的意见。
  《建设无歧视尊重人权的城市条例》从明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条例实施的同时,按照市议会的附带决议,川崎市将对条例进行宣传,确保条例在消除歧视性言行上切实发挥作用。
  2016年日本实施的《仇恨言论对策法》,对禁止歧视性言行作出原则性规定,但因为缺乏细则和处罚规定,在法律施行后的3年中,日本全国各地仍不时有仇恨言论事件发生。川崎市作为在日朝鲜人相对聚集的地区,仇恨言论问题也相对严重,此次川崎市在日本全国率先出台写入刑事处罚的禁止仇恨言论条例,也是应有之举。


2016年立法未写入罚则
  2000年以后,日本国内针对非日本出身者的仇恨言论开始增多,特别是随着日本与韩国等国家关系恶化等,这一趋势在2010年前后有进一步加剧之势。
  日本法务省2016年公布的首个政府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期间,日本全国共发生1152次被指有发出“仇恨言论”的团体参与的游行。在系列事件中,影响最大的是2009年发生的京都朝鲜学校袭击事件。
  京都地方法院对京都朝鲜学校袭击事件的判决书显示,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期间,日本右翼团体“不允许在日外国人特权市民会(在特会)”成员,在位于京都市南区的京都朝鲜第一初级学校周边多次进行歧视性演讲。法院以“种族歧视和名誉损害”为由判决“在特会”向京都学校赔偿约1226万日元,并禁止在学校附近进行宣传活动。其后,官司一直打到大阪高等法院和日本最高法院,2014年最高法院驳回被告上诉,维持一审和二审判决。
  鉴于日本国内频发针对非日本出身者的仇恨言行事件,2016年日本国会通过《仇恨言论对策法》,禁止实施相关行为。法律把“仇恨言行”定义为“以助长歧视观念为目的、公然告知将危害对方生命、身体、自由和财产及具有明显的侮辱他人的意图,并有意煽动将日本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出身者排除在地区社会之外”的行为。但遗憾的是,该法主要以开展针对禁止仇恨言行的启发、教育活动及完善受害者咨询体制为主,没有写入罚则。
  在日本政府制定《仇恨言论对策法》后,日本各地方政府陆续制定了相应的禁止仇恨言论的条例。
  2018年10月,东京都面向2020年东京奥运会、残奥会,从实现奥林匹克宪章倡导的尊重人权出发,在日本全国所有地方政府中率先制定了禁止仇恨言论的《人权尊重条例》;2019年10月,大阪府推出《关于推进消除以人种、民族为理由的不当歧视言行条例》,倡导建立相互尊重人种和民族差异、和谐共生的社会;2019年12月,川崎市政府制订《建设无歧视尊重人权的城市条例》,首次写入刑事处罚的内容。


消除仇恨言论任重道远
  针对川崎市在日本全国率先在禁止仇恨言论条例中写入刑事处罚,日本国内给予积极评价。
  《朝日新闻》发表评论说,2016年《仇恨言论对策法》的实施减少了使用极端过激言论的事件,但之后(仇恨言论)的手法变得更加巧妙、阴毒,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回潮现象,引起不设罚则的法律存在限度的批评。在这个过程中,川崎市的条例向彻底杜绝仇恨言论迈出新的一步,意义重大。
  虽然多数声音对川崎市的条例持积极评价,但日本国内部分声音对条例实施后的效果,以及在国家法律因缺乏操作性和约束力而沦为理念法的情况下,单靠川崎市一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全国多发的仇恨言论问题存在很大质疑。
  《朝日新闻》在社论中说,有的国家对仇恨言论采取严格限制措施,但日本国内的讨论还难言已经成熟。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仇恨言论对策法》要求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川崎市的条例在实际运用中,其实效性以及会否受到过度制约等,都需要进一步检验。
  《冲绳时报》在社论中指出,川崎市《建设无歧视尊重人权的城市条例》明确了仇恨言论是犯罪,这是向彻底消除仇恨言论迈出的一步,值得肯定。然而,尽管川崎市在条例中写入了要采取要求删除网上仇恨言论、防止扩散的措施,但问题是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在应对网络上的仇恨言论问题上,仅凭地方政府的条例存在很大困难,国家还需要制订相关的法律。社论援引德国的做法称,德国法律规定社交媒体有义务在24小时内删除明显违法的发帖,对相关行为人最高可处以5000欧元罚金。
  日媒还认为,近年来,赴日本工作生活的外国人人数的增加和居住区域的扩大,也应是日本政府在制订仇恨言论对策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据日本总务省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10月,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共计222.5万人,占总人口的2%。此外,日本2018年12月通过修改《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从今年4月起正式扩大外国人才引进,按计划日本将在未来5年内吸纳34.5万外籍劳动者。目前,因为生活习惯、法律风俗等的差异,这部分人与日本人之间的各种矛盾也已经逐渐显现,不排除未来成为诱发仇恨言论的“种子”。这一情况也令日本立法机构更具紧迫感,明确其在消除仇恨言论立法上仍然任重道远。

编辑:汪闽燕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