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守坤
在当下数字化消费浪潮中,直播带货已成为大众热衷的购物方式,可看似热闹非凡的直播间里,却暗藏着令人防不胜防的“陷阱”——“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运用大数据收集消费者的信息,分析其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信息,将同一商品或服务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从而获取更多利润的行为。
“‘杀熟’的形式多样,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根据用户使用的设备不同而差别定价,比如针对苹果用户与安卓用户制定的价格不同;二是根据用户消费时所处的场所不同而差别定价,比如对距离商场远的用户制定的价格更高;三是根据用户消费频率的不同而差别定价,一般来说,消费频率越高的用户对价格承受能力就越强。实际情况中还可能通过定向向新客发放大额优惠券、红包等形式体现。”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新金融法中心主任陈燕红说。
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翔看来,直播带货的特性使得“大数据杀熟”行为具有更高的隐蔽性。实时互动性赋予主播根据数据反馈调整销售策略与定价的能力,这使得消费者难以区分“杀熟”行为与正常销售策略;在冲动消费的特性下,消费者易受直播氛围的影响而冲动下单,从而忽视价格问题;同时,主播的销售话术也可能误导消费者对价格的认知,例如,主播强调“这是我们直播间的专属优惠价,错过就没有了”等说辞,这些话术掩盖了不同用户间的价格差异。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遇到了“大数据杀熟”?
胡翔建议,消费者可以通过多平台多账号对比、关注价格波动规律以及查看商品评价和反馈等途径判断是否遇到了“大数据杀熟”,例如长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商品在直播间的价格变化,记录不同时间点的价格。如果发现商品价格经常在自己浏览后上涨,或者在没有明显促销活动时价格忽高忽低,而其他用户反映价格相对稳定,也可能是被“大数据杀熟”。
“值得注意的是,两人搜索同一件商品价格不同、同一件商品刚买完后降价不一定属于‘杀熟’。”胡翔说,平台可能会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开展不同的促销活动,新用户可能会有专属的迎新优惠,老用户可能会有会员专享折扣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商业策略,不属于“大数据杀熟”。另外,商品价格可能会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运输成本、地区消费水平等因素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商品价格不同。即使是在直播带货中,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
如何才能根治直播带货中的“大数据杀熟”行为?
受访专家认为,根治“大数据杀熟”需筑牢“四道防线”:法律防线,明确算法定价规则,严惩“暗箱操作”;技术防线,引入第三方算法审计,打破平台数据垄断;监管防线,跨区域联动执法,填补直播带货监管盲区;认知防线,普及消费者权益知识,扭转“算法即权威”误区。
陈燕红说,对于平台而言,首先,应把握好消费者福利与不合理价格差异之间的尺度。基于“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需明确区分“新用户补贴”等透明激励措施与未明示的隐性差别定价之间的界限,以保障优惠实质惠及消费者而非算法歧视。其次,平台应完善行业自律规范,推动《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明确主播、平台和商家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行业黑名单与信用评价报告制度,提升行业透明度与公信力。
对于立法部门而言,应完善算法责任制度。立法部门可以通过出台法律法规,明晰直播带货中“大数据杀熟”这一行为的法律内涵以及规制措施,对平台施加算法透明义务,以适当方式公示定价和推荐算法的基本原理、目的及运行机制,确保算法合规可追溯;还可以建立算法治理问责机制,通过法律法规条文对因算法决策导致消费者权益侵害的情况,明确平台主体责任,并逐案追责,倒逼平台强化算法测试与审计流程。
对于执法部门而言,可以推动建设快速维权与救济平台,例如建设数字化维权通道,使消费者遭遇差别定价时能便捷投诉并获取数据支持;组建多中心协同监管机制,发挥消费者组织和自媒体等多方力量,通过抽检、巡查与社会监督消除监管盲区,形成监管合力;开展消费者教育与引导,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平台与行业协会,通过直播间弹窗与线下宣传等形式普及合法定价及维权知识,提高消费者鉴别“大数据杀熟”的能力。
胡翔建议相关平台作出改进,在商品页面明确标注“价格受会员等级、优惠券等因素影响”的提示信息;同时提供“无差别价格”选项。建议构建“价格波动预警”系统,若发现同一商品在短时间内出现显著的价格波动,系统应自动启动平台审核流程。此外,对主播和商家进行合规性培训,严禁使用诱导性定价话术,例如“老粉专属价”等。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推出“价格保护”服务:消费者下单后若短时间内发现更低价,可申请差价补偿;提供“历史价格查询”功能,便于比价。
针对主播及商家,建议避免使用具有诱导性的销售话术,并实行透明定价策略,明确标明优惠券的适用条件。同时,应接受定价算法的审核,以防止利用不透明的算法进行差异化定价;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例如实施“价格争议7天无理由退差价”政策。
对于消费者而言,应提升警觉性,积极进行价格比较,利用多个账号或设备进行比价:在相同直播平台中,使用新注册账号或亲友账号比较价格差异;保存证据,依法进行维权,通过截图或录屏记录直播间的定价策略和订单支付的差异;倡导理性消费,避免冲动性购买行为,对所谓的“限量秒杀”持怀疑态度,购买前应进行充分的查证。
“建议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公约,推进‘价格诚信认证’体系,对符合规定的商家实施流量激励政策。建立‘黑名单’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各平台对严重违规主播或商家的联合封禁。”胡翔说。
编辑:康婧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