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夯实信访稳定工作

擦亮基层多元矛盾调处的人民底色

2023-09-26 17:02:56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分享:
-标准+

在开展信访工作中,始终把心放在群众身上,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天门山街道党工委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的为民初心。近年来,天门山街道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出发,以“三个一”举措不断创新完善基层多元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同时优化服务举措,“三管齐下”夯实信访稳定基石,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机制保障 调处力量“一揽子”集成

变“多中心”为“一中心”。天门山街道建立以多元矛调工作站为“中枢”的“一站式”受理机制,整合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物业纠纷调处工作站等,实行专职人民调解员、信访工作人员常驻,建立首问负责、分流督办、联合会办、量化考核等机制,确保工作站规范高效运行。

变“多张网”为“一张网”。天门山街道按照辖区网格划分管理,每个网格配备1名社区网格员,吸纳楼栋长、老党员等为网格志愿者,实现网格员又是“协调员、管理员、信息员、安全员、监督员”的多重身份,凝聚工作合力。同时,化繁为简,对能解决的小矛盾现场化解,不能立即解决的及时上报工作站分流处置。天门山街道加强队伍建设,推出“8543”工作法,即做好服务联系群众、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实有人口协管、矛盾纠纷化解、开展平安创建、安全隐患排查、发动群防群治“八件事”;当好社情民意的知情人、社会治安的责任人、化解矛盾的有心人、分忧解难的贴心人、民生服务的带头人这“五种人”;练就进居民家门、识居民家事、会居民家话、解居民家忧“四本领”;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的“三大目标”,全面提升基层网格员履职尽责能力。

变“多头管”为“党建领”。天门山街道针对辖区小区多、物业矛盾相对高发的情况,第一时间成立“红色物业”工作领导小组,建设“红色物业”3个、“红色业委会”5个。街道、社区会同业委会、物业企业建立协同、处置、监督、承诺“四项”工作机制,会商解决小区内部重大事项;搭建社区民情恳谈会等协商共治平台,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监督。同时,天门山街道积极吸纳物业企业党员担任网格志愿者,开展“戴党徽、亮身份、作表率”“环境提升、党员先行”“楼栋微心愿箱”等活动,形成业主、物业双向良性互动。

共治思维 调处环节“一体化”融合

变“局外人”为“合伙人”。天门山街道依托人民城市建设,通过市民自荐、行业推荐、主动邀请等方式,组建街道的“平安建设合伙人”队伍,实现“专家合伙人、单位合伙人、商户合伙人、个人合伙人”分类管理、各展所长。按照解决难易、专业化程度对矛盾纠纷进行分类评估,组织不同“合伙人”进行“点单式”“邀请式”调解。如对物业、房产等专业领域纠纷,天门山街道组织属地区物业办、区人民法院、顾问律师等人员参与;家庭邻里纠纷则组织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参与,提升调处成功率,并依托“合伙人”示范带动效应,引入“政协好商量平台”“邻里法官”“检察官未蓝护学小队”等特色“外援”,有效克服街道、社区专业力量不足的困难,实现“街道搭台、合伙人唱戏”创新治理新模式。

变“坐着等”为“送上门”。天门山街道组建由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我来帮你忙”队伍50余支,按照“排查全覆盖、纠纷全介入”的原则,推行“铁脚板走万家”行动。通过主动上门服务、上门调解,有效避免群众“多跑路”“走弯路”。

变“多环节”为“一条龙”。天门山街道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行动机制,对街道层面化解难度较大的问题,及时向区直事权部门发起“吹哨”,进行集中会诊或组织流转至其他最优化解平台,真正做到多元化解主体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

智慧赋能 调处质效“一点通”提升

天门山街道主动建立联络群,加强政策宣传,引导群众在网上正确发表言论;通过“解纷芜优”App平台、网上信访平台、“红色物业”微信群、网格员“社管通”等线上载体,及时受理群众问题,实行“线上调”“掌上办”;天门山街道全面建立了网上事项“1分钟派单、1刻钟接单、简单问题1小时回复、复杂问题1天内启办”的“四个一”响应机制,充分激发创新潜力。

天门山街道统筹实施在街道接待大厅设立自助网上信访区,工作人员大力宣传“互联网+信访”工作模式,网上信访的新模式、新流程,让群众从来信来访到办理结果送达实现“一次不用跑”的良好体验,高效办理让群众更省心。

办好办实 高效统筹“一盘棋”推进

天门山街道在调处力量“一揽子”集成、调处环节“一体化”融合、调处质效“一点通”提升的“三个一”举措基础上,全力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访调对接和“开门接访”齐步走,全面营造“人民信访为人民、人民调解为人民”的浓厚氛围。

访调对接,大力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天门山街道对来访群众做到应谈尽谈,全面了解来访诉求,依法为来访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在天门山街道接待大厅设置《信访工作条例》宣传专栏,引导来访群众通过合法方式解决问题,并将接待大厅与司法所人民调解窗口打通,让访调对接“零延迟”,实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当地、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让“开门接访”,领导接访成为常态。天门山街道结合来访群众的实际特点,建立并规范实行“初信初访不出镇街”工作机制,将街道班子成员全部纳入信访值班表,创制每天1名班子成员、2名科室负责人,1名信访办工作人员的“1+2+1”值班接访模式,做到值班领导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实打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创新多元矛盾纠纷调解格局,社会治理成效有效提高。天门山街道先后荣获省基层综治维稳工作示范中心、市扫黑除恶与社会治理先进集体贡献奖、镜湖区建设“四最镜湖”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连续多年获区平安建设(综治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辖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长期位居全市前列。下一步,天门山街道将继续树牢为人民服务理念,站稳人民立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姜耀阳 袁子军)

编辑:李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