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通讯员 郭兰兰
今年以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以提升普法针对性为前提,以普法内容的契合性为重点,以普法的实效性为目标,将普法工作与网格化管理融为一体,建立和实施网格化普法机制,从普法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上提升普法精准性,推动普法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不断提升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和能力,夯实主动创稳法治建设根基,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夯实基础 法治宣传体系化
肃州区体系化的构建让每个网格区域内都有专人负责和服务,在全面推行网格制管理服务新模式的基础上,为网格区配备村居法律顾问156名,并为各级网格配发普法小喇叭,通过普法小喇叭巡回播放个性化、接地气的法治宣传音频,向广大居民群众宣传宪法、民法典、预防电信诈骗等内容,用好家门口的广播站,发出法治宣传“最强音”。在科学的法治宣传体系下,动员各村(社区)网格队伍力量、“法律明白人”、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到法治宣传工作中。延伸推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网格工作模式,将法治宣传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小区(村组)、每一个家庭、每一名住户,让普法融入政策宣传、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等工作中,确保了普法宣传无死角、全覆盖,使群众能便捷享受到触手可及的网格法律服务,不断满足不同网格群众的法律需求,服务好百姓群众。
丰富载体 法治宣传精准化
肃州区积极探索“点单—中心派单—专家接单”的定制化法律服务模式,从原先的“宽泛式”普法向“菜单式”普法转变,引入“互联网+”思维,村(社区)法律顾问定期在网格微信群推出法治热点话题讨论,发布“以案释法”最新案例,接受群内村(居)民法治咨询。在化解矛盾纠纷时,坚持调解和普法双轮驱动,把每一次调解都当作一堂普法课,让纠纷当事人在息纷止争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同时,组织“家门口”的巡回审判法庭,让庭审现场“飞入”寻常百姓家,坐在群众家门口、田间地头审理案件、化解矛盾,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治效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通过构建“春雨行动”“春雨课堂”“春雨学院”“春雨剧场”等,全区393名“法治副校长”和“班级法治辅导员”利用线上线下“双线”普法模式,结合学生特点和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情况,以“情景再现、游戏互动、模拟法庭”的形式开展法治课程、主题讲座,将生动有趣的故事与规范严谨的法律知识相结合,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帮助未成年人学会以法为盾、保护自己,远离不法侵害。
多方联动 法治宣传专业化
肃州区进一步深化“四网融合”社会治理新模式,252名公安民警、检察官、法官、司法干警和专业律师定期下沉城乡各级网格区,充分发挥政法干警懂法律、会调解、专业化程度高、震慑效应强的优势,增强网格综合治理能力,使网格管理更加完善,法律服务更加深入。结合“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整合住建、环保、执法、市场监管等职能单位向网格延伸,推动法治理念网格凝聚,实现网格普法专业化。尤其是政法机关单位在巩固传统普法模式的同时,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利用抖音短视频快、短、精的特点,开展网络普法,让广大群众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零距离”接受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升普法工作的覆盖面,在全区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普法品牌。截至目前,已发普法短视频151条,视频浏览量已超500万,点赞量超4万次,一系列数字的背后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普法小团队的肯定。“抖音普法”形式让法律褪去了看似“高大上”的外衣,打破了法律与广大群众之间的隔阂,让法治宣传更加“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营造氛围 法治宣传常态化
按照“主题鲜明、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肃州区在顺和家园、疏勒家园、广厦小区、西店村、头墩村等网格区精心制作设立以司法、综治、禁毒、防邪、安全、扫黑除恶等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文化墙,建成以法治漫画、名言警句、法德格言、文明公约等内容的法治文化园,让群众与法“结缘”、与法“相伴”,在休闲娱乐中接受法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治文化道德素质。在金泉路社区建成社区网格流动“模拟法庭”,这是一次普法宣传模式的创新,通过生动还原法庭现场,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变得简单化、通俗化,让法治宣传教育接地气、入人心。同时,全面搭建“小板凳议事会”居民协商议事平台,组建“和事佬”协会、“小总理”议事厅、“妈妈唠嗑队”、民情“连心扣”、邻里“帮帮团”“同心乐”艺术团等帮扶团队,根据不同群众的法律需求,在各网格区开展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法治大讲堂”,让群众自觉守法、学法、守法、用法,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为法治肃州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基础。
编辑:邢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