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本报记者 张国强 刘青 季天
东北数字第一城、全球创新指数百强、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这是辽宁省沈阳市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用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交出的答卷。
近年来,沈阳切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推动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多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8月23日至25日,中国报业新媒体(客户端)发展大会暨百家报业传媒沈阳行调研活动举行。《法治日报》记者与来自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多家报业传媒单位同行相聚沈阳,深度感受这座英雄之城、工业之城、文化之城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气息。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激发新动能
抓取、焊接、装配……车间内,多部巨大的橘色机械臂扭动着身躯,精准配合完成对零部件的一系列操作,整个生产流程高度自动化。
在位于沈阳铁西的华晨宝马里达工厂里,悬空的流动生产线上,不同车型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准备进入总装车间完成装配。在这里,每55秒左右就有一辆新车下线。
记者了解到,里达工厂占地290万平方米,相当于406个足球场,总投资达150亿元,是宝马在中国最大的单项投资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里达工厂是宝马集团第一家从设计之初就完全在虚拟环境进行规划和模拟的工厂,包括厂区布局、建筑设计、生产线规划以及设备测试,有效缩短了规划时间,实现了远程维护和实时协作。里达工厂从动工到投产仅用了两年多时间,比正常工期缩短了6个月。
里达工厂建成投产后,宝马沈阳生产基地产能增至每年83万辆,这里也是宝马旗下首款纯电动中型运动轿车——全新BMWi3的全球独家生产基地。
华晨宝马已连续10余年成为沈阳最大的纳税企业,2021年纳税额超430亿元,本土采购额增长30%达714亿元,其中60%的份额来自辽宁当地供应商。
这样体现中国速度、中国水平的“沈阳制造”并非孤例。
作为中国最大的CT制造商和出口商,中国第一台CT(电脑断层摄影术设备)、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DR(数字X线摄影设备)的缔造者,成立于1998年的东软医疗,始终扎根沈阳市浑南区,一次次改写了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史,并推动国产大型医疗设备持续向高端迈进。
记者了解到,东软医疗业务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服务超过600家三级医院客户、2800余家医疗机构客户,5万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超过7亿人群和8000万户参保单位提供医疗保障信息化服务,连续多年保持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
“沈水之阳、我心向往”。如今,落地沈阳的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络绎不绝,在应对时代挑战时愈发闪亮。工业不再是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而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加速跑”的重要助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沈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25.8亿元,同比增长6.6%,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4.9亿元,增长10.5%,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8.7亿元,3项指标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前。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
漫步在位于沈阳铁西卫工明渠西侧的红梅文创园内,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吸引不少游客参观游览。
这里曾是红梅味精厂的厂房。2014年,有近70年的工业生产史,并荣获国内味精行业首个驰名商标的红梅味精厂破产,留下的6万多平方米厂区和13栋遗留建筑成为城市更新的大难题。
从“老旧味精厂”到“全新文创园”,沈阳倾注了一整年的努力。
2018年,沈阳引入国际设计资源,对老厂区进行改造。一年期满,红梅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亮相。
13栋建筑保持原貌,配套周边餐饮娱乐设施,厂房办公楼被改造成艺术空间……经过改造的园内有办公区、艺术休闲中心、多功能厅和精致的街区一角,曾经的驰名商标企业完成华丽蜕变,焕发新活力,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
“我们自开放以来累计创造产值约15亿元。园区内的1号楼原料库也化身为音乐演出空间,全年累计演出200余场。”红梅文创园负责人介绍说。
沈阳用文化赋能工业,为铁西老工业园区向现代化国际文化创意园区升级转型付出的努力不止于此。
在红梅文创园向东远眺,两条街区外的铁西重型文化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塑——持钎人,全钢结构加上红灰配色,代表着铁西工业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广场旁,一幢外墙面是一半玻璃一半金属的建筑吸引游人驻足,此处便是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原本是沈阳重型机械厂的一间车间,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在这里炼出。2009年5月,机械厂搬迁停产前,工人们将最后一炉铁水浇铸的“铁西”二字挂在了外墙上,每个字重3吨,蔚为壮观。
“很多城市都有废弃的老旧厂房,如何利用这些工业遗产是一个难题。沈阳对老厂房的改造做得非常好,刷新了我的想法。”一位慕名而来“打卡”的游客称赞道。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影响力
新乐遗址、沈阳故宫、盛京大剧院、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沈阳的魅力不止在工业文明的荣光,更蕴含在“辽水襟带”间的文明脉络之中。
夜幕降临,三五好友相约老北市街头,伴着浑河微风吹来的岁月味道,随处可以感受到城市的繁华和别样的市井烟火。
占地约6万平方米的老北市,坐落着皇寺、锡伯家庙、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文化遗产,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诸多殊荣,并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符号特性被列入沈阳“十四五”规划重点文化旅游建设项目。
在老北市繁华的大街上,还有一处隐于烟火中的“桃花源”——老北市汉字主题书房。
“汉字主题书房是沈阳100多家书房的一个代表,它最大的特点是以汉字书法为特色,希望通过汉字文化的传播,让参观者爱上汉字、爱上传统文化。”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特聘专家张振忠教授介绍说。
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强城市文化活力,助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影响力,近年来,沈阳着力提升文化品质,锚定建设“百馆之城”“书香沈阳”目标,建成开放城市书房26座、城市书屋120间,打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新的亮丽风景线,共享振兴惠民新成果。
沈阳已经走出多年来最困难时期,全面振兴进入了蓄势腾飞新阶段。
在新的发展阶段,沈阳提出了新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人,当好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跳高队”。
编辑:刘一鸣